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再认识
发布时间: 2014-02-20    作者:孙志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1-29
  字体:(     ) 关闭窗口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理论上结束了资本作为交换、分配媒介的统治地位,提升了劳动人民在社会分配和交换中的地位,并由此出发构造了一个宏大的社会发展和解放理论,具有极强的阶级感和历史感。

  马克思把每件商品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称为商品的价值,把劳动量称为价值量。所以,马克思的“价值”定义既可定性也可定量,这与我们所说的价值判断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要科学认识马克思所言说的 “价值”,就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来理解。

  马克思所说价值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价值

  马克思为什么会如此使用“价值”一词呢?在对价值观的形成根据的研究中,由于思维方式等原因,价值被用来表示一切与价值判断有关的事物,“价值”作为一种认识结果被对象化和实体化。人们就把所有的财富都称为价值,货币当然是价值之价值。在近代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资本处于短缺状态,于是在市场交换中就处于支配地位,显示出更大的边际价值,由此,劳动者相对于资本家在市场交换中就处于不利地位。马克思通过提高劳动人民在市场交换和分配中的地位,极力提高了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创造了一套全新的经济学理论。他的价值理论、价值量理论、工资理论、交换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都是在这个思想背景下提出来的。在这些理论中,劳动成为社会财富的唯一创造者,同时劳动也取代资本在交换、分配中的媒介地位,成为人们获得社会财富的唯一合理手段。马克思这一套独特的理论是如何与流行的价值观和价值论挂钩的呢?

  马克思是借助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马克思称之为使用价值)这个概念实现的。马克思首先将劳动确定为使用价值的来源,进而将劳动确定为价值。马克思直接从劳动的两因素(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出发确定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如果考虑到他的价值量理论和交换理论、分配理论,我们就会发现抽象劳动不是创造价值,而直接就是价值。只有在确认抽象劳动就是价值之后,才可以用劳动量来计算价值量,用劳动时间来计算工资、剩余价值等。所以,马克思所说的“价值”不仅与“价值”一词的一般含义(评价)相差甚远,而且与价值评价的对象也不同,它是关于价值判断根据的根据。因此,它与传统的或流行的各种价值理论不是在一个层面思考问题。

  劳动价值论提高了劳动者地位

  西方经济学是站在生产的组织者——资本家的立场上研究经济现象的。它关注的焦点是资本家生产的商品如何卖出去和获得最大利润,因此,它必然高度关注消费者 (不同于劳动者)的消费行为。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关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的需要;二是商品对消费者的需要满足的程度,即商品的功能或效用。由于商品的效用是我们评价商品的根据,与价值评价直接相关,所以,当人们思维不是很严谨的时候,就把这种效用称为价值,曰效用价值。这是与价值评价最接近的一种价值定义,因此也成为最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的价值理论。但由于思维的实体化倾向的影响,人们忽略了商品效用价值中的“评价”的存在,而只讲效用。由于效用价值论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上研究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评价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称之为资产阶级经济学是有道理的。

  马克思关心的是劳动者在商品生产成果的分配和交换过程中如何获得公正地位,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因此,他把劳动者的劳动作为社会分配、交换的媒介,并把这种媒介称为价值(劳动价值),这与人们把商品交换的媒介(比如货币)称为价值(货币价值)一样,都属于价值概念的延伸性用法。虽然,马克思把劳动界定为价值,距离价值的标准含义更远,但他的价值理论在理论上结束了资本作为交换、分配媒介的统治地位,提升了劳动人民在社会分配和交换中的地位,并由此出发构造了一个宏大的社会发展和解放理论,具有极强的阶级感和历史感,也具有重要的政治学和伦理学意义。这是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虽然总是被人误解,但却不能被遗忘的重要原因。简而言之,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关于价值判断之根据的根据的理论,属于价值一词的延伸用法,而不是对价值的直接定义。

  平衡才能产生和谐

  一些人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目的和思维方式,坚决要取消效用价值论或边际效用论的经济学地位,当然是不可能成功的。就社会的交换和分配媒介来说,货币和劳动一直都在承担交换和分配媒介的功能。单独从任何一方出发都不能完整地解释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样,资本家和普遍劳动者都是社会生产者,都是整个生产链条的一环,离开任何一方整个社会生产都会出现问题。过去强调一方压制另一方的思想和做法对社会的危害我们已有充分的认识,当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贡献分配政策的确立就是对以往理论片面性的修正。毕竟,平衡才有和谐,和谐才是最优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关心的是经济方面的事物,那么价值观都是对某物的经济价值的判断,就是判断该物是否有用、有什么用处、值多少钱。而我们评价的根据是该物能否满足我们的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对这个问题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价值判断不是纯粹主观的,也不是纯粹客观的:人的需要是灵魂,对象的功能(使用价值、效用价值)或行为后果是基础。当我们决定获得某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需要知道获得该物的成本。有两种计算方式:一是要付出多少劳动;二是如果购买,需要花多少钱,交换(即价格或交换价值)是否公平合理。当我们深入探讨使用价值的创造时,就找到了劳动和自然资源。如果我们关心劳动者的利益,就必须认真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如果我们想使社会各方之间的关系保持平衡,使社会和谐发展,关心整个社会的分配公平、社会经济秩序的合理性,就应该考虑完善了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重视参与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对生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