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层面:提升产业区域、集群创新能力的体系与机制
我国现有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基础体系存在低端资源路径依赖,创新协同体系中存在链式协作创新困难,创新动力体系存在龙头企业引领创新功能弱化等问题,为此要从三个方面提升产业区域、集群创新能力体制建设:
一是构建多层次、多要素、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框架。“多层次”强调“企业—产业—区域—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衔接;“多要素”强调以集群企业、创新服务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和集群代理机构为主体构成的“创新基础体系—创新协同体系—创新动力体系”的协同;“开放式”强调区域本地与超本地网络双重嵌入。
二是发挥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内在机理作用。着力拓展超本地创新者网络和拓展超本地服务网络,实现创新基础体系突破。关键要打破区域内部创新路径锁定,加强集群、区域、国家创新政策体系的协同,加强本地网络与超本地网络协同和集群企业与创新服务体系协同。
三是构建多层次参与、多主体合作、多要素整合的创新服务体系。包括本地和超本地创新的基础服务体系、生产服务体系、研发服务体系和商务服务体系,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打破创新路径锁定、实现集群自主,充分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嵌入式互动的内在关联机制。
国家层面:以开放式全面创新为导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核心是要坚持全面创新为基础,瞄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基于知识的创造发展模式,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以全面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道路与创新战略。从二次创新到组合创新,并最终实现全面创新是适合中国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基于中低端市场的颠覆性创新、基于技术并购的创新,都应成为我国企业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自主创新策略;而基于设计的创新等也是当前最为有效的创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是健全以产学研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科技体制,重点强化产学研之间的功能互补性,逐步消除三者的功能重叠,加强整体创新价值链的协同与合作。
三是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提升国家科研实力。在强化国家科研能力过程中,努力构建多层次协同系统,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构建基础性研究的大型世界级实验室,在行业中着力打造专业化的产业科研院所,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实验条件,促进科技产业化,形成我国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目前应着重鼓励建立从事产业化前期工程创新的各类工业研究院体系,使创新与市场形成无缝对接。
四是自主创新的人才、知识产权及资金政策。包括加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协会等组织整合,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兼顾研发与互补资产的系统化资金政策,实现从重视研发投入到重视全面创新投入转型;在全面开放式创新的新范式下,加强知识产权的激励、保护和交易活动。
(本文系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07&ZD022)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