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中印关系新前景猜想
发布时间: 2013-06-07    作者:赵干城    来源:人民论坛 2013-06-0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新任总理李克强首次出访选择印度为第一站,这在边境地区刚发生过对峙事件的背景下显示出某种不同寻常之处,似乎中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危机,但这却是对中印关系真正内涵的误读。
  中印互为近邻,且都是新兴大国,存在分歧和矛盾是正常现象。将近60年前,两国领袖已经预见到近邻大国处理好相互关系的难点,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根本的内涵就是求同存异。虽然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并没有完美地阐释这个内涵,但即使是两国间曾经爆发过的短暂冲突也不是从根本上否定这些精神,相反,因为这个历史的经验,双方在解决分歧与矛盾时都可能会更慎重地思考相关的因果关系。这从本质上讲,是有利于两个亚洲大国正确处理分歧矛盾的。
  在求同领域,中印始终在致力于寻找共同利益与合作可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在经贸领域,2002年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访印首次提出两国经济是互补的观点,当时信者寥寥,认为只是一种政治表态而已,因当时两国贸易总量不过区区20来亿美元,且又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类似,不争个你死我活就算好的,哪里还谈什么互补呢?但10年后两国贸易总量突破700亿美元。这说明对中印来说找到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并不是很困难。虽然两国经贸合作也不断出现问题,如中国企业抱怨印度市场不够开放,或政治障碍太多,印度则抱怨贸易赤字太大,不可持续,但所有这些都是双方致力于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正是在解决的过程中,双方的共同利益必定愈益扩大,这也是李总理此访的主要议题。
  中印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是两国能否在国际体系中合作。由于两国的国际地位并不均衡,中国在各方面都远胜印度,因此在印度国内就有舆论认为,在国际体系范畴内,中国和美国一样,是所谓“守成”国家,不愿帮助印度提升地位。这种看法没有真正理解国与国在国际社会合作的基础是什么?中国的国际地位虽高于印度,但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中两国的身份是类同的,发展阶段也不乏诸多相似之处,并且正是由于这些类同和相似使双方在国际机构和全球事务中采取相同立场的概率很高,无论是全球气候问题还是国际金融机构改革,都很容易找到共同点。2012年印度主办“金砖”峰会,提出建立“金砖国家”发展银行倡议,得到中方高度评价,目前已进入筹备阶段。因此仅从中国国际地位高于印度就得出中印在国际体系中身份截然不同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然而中印共同利益和相似身份并不自动转化为双方的坦诚合作。鉴于双方仍然有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双方就需要向前看,也就是以历史为观照,但不停留在那里,更不是以没有解决的问题为理由,阻碍双方在其他有共同利益的领域拓展关系。中印边界领土争议固然是核心问题,但根据双方处理这个问题的历史经验来看,寻求双方都满意的方案显然比尽早解决来得更重要,以此逻辑推断,为此设时间表是不必要的,在满意方案产生前保持边境地区和平安宁则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政治共识反映了双方对中印关系前景的一种积极看法,即尽管仍有难题没有解决,但双方还是有智慧和能力使这些难题不至于影响其他领域的合作,更不应任其发展成互相的敌视。1996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印巴时提出中方的这个看法,受到印度各界欢迎。自那时起,中印关系也走过了风雨历程,但向前看仍然是双方的一致主张,这在习主席会见印度媒体时已有非常具体的建议,李总理此访亦将给中印关系带来新的前景。
  (作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1. 足协改革四大猜想 谁会成为足协新任主席?
    2. 服务不到位也会引发“腐败”猜想
    3. 2015,关于新媒体的10个猜想
    4. APCE会议最大猜想——谁与谁见面、怎么见面?
    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猜想
    6. 数学猜想: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
    7. 期待中博会解答经济学“哥德巴赫猜想”
    8. 管清友:2016年中国经济十大猜想
    9. 环保大部制改革猜想
    10. 科学人之科学素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