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印度与中国:相互竞争的霸权国还是民主化力量?
发布时间: 2010-07-22    作者:〔印度〕莫汉蒂 (M. Mohanty)    来源:《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 2010-07-22
  字体:(     ) 关闭窗口

问题:相互竞争的霸权国还是民主化力量?

  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文明源远流长,近来双边关系不断发展,又都在经济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它们迅速崛起,是成为新兴世界中相互竞争的霸权国,抑或代表当今世界寻求建立合作平等架构、推进自治自决进程的另一种选择和新的发展趋势呢?这是本文希望提出的问题。

  作为“新兴经济体”,印度和中国得到了西方媒体的极大关注。到去年,中国连续十几年保持超过10%的平均增长率;印度过去5年的增长率也达到7%-8%,这被视为全球化中的成功范例。中印双边贸易额已从2001年的区区40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500亿美元,而自2005年两国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政治关系也发展迅速。在处理全球经济危机的不良影响时,两国展示出较西方经济体更多的自信,其表现令人满意。由于这些出色表现,近年来中印两国受邀出席了工业化国家的八国集团峰会。当前,在世界寻求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长期解决方案之际,印度与中国又成为20国集团峰会的主要与会国。20国集团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新论坛,其成员占据全球经济总量的80%。虽然从经济规模和国际贸易结构来看,中国要优于印度,但两国因同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重要力量而被视为一体。它们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中所持立场已经成为影响谈判进程的关键因素。

  这一现象似乎把中印两国推向了浪尖。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亚洲,很多分析人士都将印度和中国视为同巴西、可能还有南非一样的新兴世界力量。亨利·基辛格曾评论说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与印度将是21世纪的领导力量,此后,这个论调就在西方一直回响。关于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的论调则主要源于中国的经济成就。研究世界经济及世界体系演变的历史学家们已经在谈论安德烈·贡德·弗兰克那让人印象深刻的关于回归东方的阐述,也就是说,在经过欧洲殖民主义导致的长达300年的没落之后,东方将重新成为世界力量的中心。

  对于弗兰克的阐述,即使它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甚至是中印两国的精英们都认可的主流观点,我仍想提出质疑:虽然“回归东方”是一种强大的趋势,但另一种在各个层面上都坚决质疑霸权主义的潮流也是显见的。我很清楚,这些是中国和印度、乃至美国都热烈讨论的议题。事实上,全球都在讨论:世界是否需要由几个大国相互制衡来进行管理,其中一些大国逐渐退出历史再让位给另一些国家;或者这个殖民主义、冷战和霸权主义的时代将由一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所替代,这个新时代拥有促进世界各国及各地区间平等与公正的全球合作与民主治理的新架构。

  这个问题尤其是美国人所深思的,因为值此历史时刻,奥巴马执政燃起了全世界的希望:人类将见证为统治所困的时代向承诺合作与自决的时代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中国和美国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携手合作追求一个和平与自由的新世界观。

  要警醒的是,各种形式的霸权路线仍然是印度和中国执政者的主导路线,正如在美国,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它们共同的宗旨都是要追求“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只是策略不同罢了。但是,这些国家在推行其政策时都遇到了严重困难,因为其政策既无法保障经济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又要具备有竞争力的军事力量,还需构筑各种关系以加强操纵性。这些困难使各国意识到在世界政治和发展道路上尚有其他可供选择的可能性。经济危机、社会紧张、恐怖暴力和生态灾祸也都是那些统治政策所导致的后果。因此,可能的远景是两种趋势同时展开——一是印度、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崛起后加入大国俱乐部;一是那些政策越来越受到来自各个层面的挑战,同时要求民主化的力量也日渐增强。

    1. 印度制造接棒不是威胁是双赢
    2. 中国与印度人口转变的经济效应
    3. “对决”逻辑难以领略龙象之舞
    4. 中印携手空间无限
    5. 赵干城:印度的大国外交与中印关系
    6. 叶海林:“习莫会”为何如此值得期待
    7. 梅新育:我国实践证明反腐与稳增长并不相悖
    8. 龙象共舞:理性看待彼此的成功与无奈
    9. 印度或已启动造氢弹计划 受中国氢弹刺激
    10. 印政府鼓励移民中印实控线:否则我们将被同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