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中美关系的演变(1972—1992)
发布时间: 2009-09-27    作者:〔美〕哈里·哈丁著,何祚康编译    来源: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 1993-09-27
  字体:(     ) 关闭窗口

  正常化 1978年下半年,中美关系有好转。在中国,邓小平已取得领导权,他的现实的经济发展计划获得了人们的支持。苏联干涉埃塞俄比亚,拒绝削减战略武器和支持越南对柬埔寨的侵略野心,使得中美两国再次认为,它们是反对苏联扩张主义的伙伴,迫切需要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美双方在改善相互关系以前都曾探索改善各自与苏联关系的可能性,但均未能取得进展。卡特上台不久,即组织人力对中美关系进行全面研究,其结果体现在第24号总统检讨备忘录中。该备忘录的观点是:1.中美关系迫切需要正常化,如果美国不与中国改善关系,中国对美国的信任会逐渐受到削弱,它的外交政策走向可能是缓解与苏联的紧张关系。而改善中美关系会加强对苏联的压力,这是对美国有利的。2.美国愿意在中国1975年提出恢复中美关系三个条件的基础上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因为中国在这几个条件上是坚定的,而尼克松与福特两届政府事实上已经接受了这三个条件(上海公报规定美国军事力量从台湾撤出,福特同意正常化后只与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基辛格表示与台湾没有正式外交关系后,防御条约即不复存在)。美国政府必须遵守前几任政府的诺言。3.美国不卖武器给中国。

  但第24号总统备忘录也规定在美驻台的非官方机构中要派驻政府工作人员,这一点当时地位还没有完全巩固的邓小平不能接受。此外,美国拒绝出售武器给中国,美国不肯牺牲与苏联改善关系的前景,也使中国感到恼火。

  这样,美国就暂时不考虑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问题。

  但是,苏联采取的政策使这两个国家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苏联不愿更多地削减战略武器,苏联与古巴继续在西非活动,尤其是1978年克里姆林宫干涉埃塞俄比亚,再加上莫斯科继续扩充常规武器与核武器,致使卡特采纳了布热律斯基的大力遏制政策。

  与此同时,北京不满意莫斯科对“百日解冻”的反应。中越交恶,越南入侵柬埔寨等又使北京感到失望。

  这样,中美两国都认为它们是国际反苏联战略联盟的伙伴。中国驻美联络处主动与布热律斯基联系,后来又邀请布访问中国。美国采取了三个步骤:1.美驻华联络处主任与黄华会谈,讨论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如关系正常化后美国在台湾保留非官方关系问题,而其他较难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留待以后解决。这个策略是旨在创造谈判有成效的纪录,并在中美之间培养相互信任的气氛。2.布热律斯基与柴泽民、韩叙接触,单方面作出许多姿态,以便扩大与中国在外交、军事与技术方面的合作,其目的是向中国保证,美国真诚地希望与中国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并使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灵活的态度。3.由主管东亚与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与韩叙在中国驻美联络处会面,以接受中国在双边问题(尤其是台湾问题)上提出的建议,其目的是不让其它有争议的问题妨碍在北京的谈判。

  但美国同时通知中国,正常化以后,美国仍然出售武器给台湾,美国将单方面表示希望台湾问题能和平解决,并且申明在正常化后一年内美国与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仍然有效。

  为安抚对这些问题定然愤怒的中国,美国在谈判中给了中国一个新的胡萝卜和一根新的大棒。美国表示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后将立即邀请华国锋或邓小平访美,同时又通知中国,美国与苏联签订核裁军条约,不久即将举行美苏首脑会议。如果中国接受美国关于建交的条件,中美首脑会议就将在美苏首脑会议以前举行。

  与此同时,越南对柬埔寨的意图日益明显,苏越又于11月建立了同盟,这使中国增加了与美国建立战略同盟的兴趣。而邓小平在国内的地位日益巩固,使他能在中美建交问题上作出必要的让步。这样,中国终于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各项条件。

  中美在1978年底建交后,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美国不支持中国对越南的“教训”,中国对美国的对台政策仍然不满,此外,中国领导企图再次与苏联改善关系,但中苏十月份在莫斯科的谈判毫无结果。

  1979年底,苏入侵阿富汗,使中美双方再次接近。中美同意在关键的地区争议问题上,采取平行的或互补的行动。中国不再强调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相反,它提出第三世界应更关心反对苏联的扩张主义。这样,在70年代末,中美关系取得了质的突破。

  此后两年,中美两国经济、文化联系密切。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执行卡特政府精心制定的战略的结果。卡特政府的战略是:以扩大两国之间的接触点,建立多方面的尽量有广泛基础的联系来稳定中美关系。这一战略体现在所谓“交往外交”上,即不断有双方官员越过太平洋签订新的双边条约或就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谈判。

  中美这种密切关系也反映中国想加速经济现代化,在政治上逐渐放松,在经济上对外开放的愿望。没有中国的这个愿望,中美的经济、文化联系是不可能如此密切的。事实上,美国官员透露,他们对邓小平准备在访美期间签订双边协议数量之多和他愿意扩大与美国关系之迫切程度感到吃惊。

  中美建交后,中美两国民间也都感到欣慰。太平洋两岸的这种表面上的幸福感在两国文化上有深刻的感情根源。美国人一贯认为美国是一个特殊的民族,比其他民族更优越,为自由与民主而献身,也有权利和责任将这些价值观传给其他国家。美国外交政策中的这种理想主义意味着“美国将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其他国家”,它认为与中国的这种特殊关系是“由利他主义的美国的援助所产生的友谊的黄金时代,而中国则以充分的感激之情予以回报”。但中国领导人和中国的城市居民认为,在30年断交后美国承认中国,证明中国是重要的国家,也证明他们的革命是合法的。他们和美国人一样,都认为一个长期的历史悲剧结束了。

  疏远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后,关系发展迅速,但从80年代初,中美两国又进入一个争吵阶段。主要原因是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军事力量的加强、对第三世界经济的漠不关心、对别国内政的干涉、两国思想认识的差别等也是两国疏远的原因。

  1980年里根上台,在竞选期间里根即声称要改善与台湾的关系,上台后,虽然没有恢复与台湾的官方关系,但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引起中国的抗议。中美之间多次谈判均未能取得进展,最后美国采取了一硬一软的手法,从而打破了这一僵局。硬的一手是美国警告中国,如果中美关系恶化,恶化将是“全面的”,不会限于中国愿意恶化的那一部分。布什1982年5月访问中国,明确告诉中国,美国不会接受制定一个停止出售武器给台湾的日程表。软的一手则是告诉中国,美国无意“永远地”出售武器给台湾。这样,在1982年8月达成的协议中,双方均作出了让步。但这一协议并未能使两国关系密切起来,因为中国仍对协议的各条款不满意。

  里根政府提出可以卖武器给中国,但中国对此不热心。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经济情况不好,没有钱购买昂贵的武器,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所出售的武器不是当时最先进的,也不愿出售制造技术。中国人认为,美国此举是为了使中国人默许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第三个原因是,中国人在80年代初认为国际形势已有变化。苏联陷入阿富汗事务不能自拔,对越南、安哥拉等地的援助对苏联经济是个沉重的负担,苏联与亚洲邻国的关系也处于低潮,因此,国际形势已从有利于苏联变得有利于美国。中国这时特别重视苏联对中国的态度,而这时苏联的确作出了一些和解姿态(文化大革命以来,苏联第一次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提议恢复经济、外交、科学与文化方面的联系等)。与此同时,美国增加了常规武器与核武器,里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构成了直接挑战,里根政权又支持东欧各国的民主化运动。这些都促使中国采取更独立的外交政策,这样它一方面可以不必依靠美国来与苏联抗衡,另一方面又可以不被拖入美苏在世界各地的角逐。

  这样,中国对苏联提出的改善中苏关系的建议是既怀疑,又有兴趣。中国再次将美国描述为“霸权国家”。美国官员私下欢迎中苏缓和紧张关系,因为这样做可以解决许多国际争端(如柬埔寨问题和朝鲜问题,也有助于改善美苏关系(如果苏联从阿富汗撤军,越南从柬埔寨撤出的话)。

  与此同时,文化交流、经济联系都受到了影响。美国一般人对中国的印象也随着对中国了解的加深发生了不利于中国的变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