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20世纪50-60年代的半工(农)半读制度
发布时间: 2019-06-27    作者:李海红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8-10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存在大批学生升学和就业难的问题。根据马列主义的相关理论和我国的现实国情,党和政府实施了半工(农)半读制度。其内涵是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劳动,亦工亦农,毕业生"社来社去"。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半工(农)半读制度在河南省新乡专区顺利实施,在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创办了大量的半工(农)半读学校,学校进工厂、农村,学生边学习边劳动。这样的教育形式,在解决国家财政困难、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该制度也存在诸多问题,但仍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全文见附件

  1. 20世纪50_60年代的半工_农_半读制度_以河南省新乡专区为例_李海红.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