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以和谐班集体建设促进和谐高校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8-27    作者:周东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8-27
  字体:(     ) 关闭窗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不懈努力,从基础抓起。对于高校来说,班集体是大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也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建设和谐班集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高校应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新形势下班集体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探索建设和谐班集体的途径和办法,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此,应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全面把握高校班集体的功能和作用。有人认为,随着学分制在高校的推广,班集体的功能和作用将逐渐淡化,传统学年制下班集体建设的办法将失效,学生社团、宿舍等将取而代之,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实,不论学分制的推广还是各种校园组织的出现,都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班集体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其长期性、稳定性、向心力等是其他组织形式无法企及的。建设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班集体,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目的,增强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培育良好习惯和高尚情操,充分开拓智力、才能和创造力。因此,在新形势下,不仅应当继续保持班集体建制,而且应当不断强化班集体的教育和管理功能,并积极探索与学分制要求相适应的新的班集体建设模式。

  明确和谐班集体建设的目标。在高校这个大系统中,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团队。按照组织学和管理学的原理,搞好团队建设必须确立共同目标。明确班集体建设的共同目标,既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确立个人目标,使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适应,保证个体的发展不偏离正确轨道;又可以促使每一个班级成员围绕班集体共同目标开展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在明确班集体建设目标时,应坚持以班集体共同目标为参照,以学生个人目标为基点,以德、智、体、美“四好”为标准;班集体建设目标确立以后,应认真抓好实施,特别要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每一个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目标实现。

  实行班级民主化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必须立足实际,遵循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眼界开阔、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等不断增强。所以,建设和谐班集体,必须实行班级民主化管理。所谓班级民主化管理,就是通过民主的方式,健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实行班级民主化管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强化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应以民主方式健全班级组织机构,民主选举和管理班干部;强调班集体每个成员的主人翁地位,鼓励大家参与班集体事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在班级成员广泛认同的基础上制订班规;推动辅导员、班主任创新教学、管理、服务方式,更加注重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充分沟通。

  培育和谐班级文化。任何一个团队或集体要实现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陶冶班级成员的情操、提升班级成员的思想,有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育和谐班级文化,应坚持积极引导、启发自觉、讨论参与、自我建构的原则,并抓好这样几个环节: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教育,使班级成员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培育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形成浓厚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育班级成员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形成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为重要特征的和谐人际关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班集体成员之间在认识上的分歧、心理上的隔阂、思想上的矛盾、行动上的冲突。

  (本文为2010年浙江省教科规划项目“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班集体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1. 构筑和谐社会文化底蕴的思考
    2. 藏区文化差异与和谐社会构建
    3. 共建活力中国 共享和谐社会
    4. 构建和谐社会的五方面机制
    5.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6.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刑事司法协商
    7. 理想社会探求的里程碑——和谐社会联想
    8.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保障制度
    9.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公平的历史考察
    10. 社科网:主流意识形态利益整合功能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