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精神文明史
营造创新文化 增强文化活力
发布时间: 2010-07-26    作者:张军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7-26
  字体:(     ) 关闭窗口

  创新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是促进创新能力的沃土。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营造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形成有其基本模式:个人创新表达自由,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政府积极支持,创新成为一种集体意识。

  创新文化涉及政府的创新意识、企业的创新本能、社会的创新认同、投资者的创新信心,以及创新技术和人才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创新文化是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的文化实践,包括相应的实践成果,如在思想观念、认知方法、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制度模式等方面的转变或提升。创新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是促进创新能力的沃土。大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营造体现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文化。

遵循创新文化的生成基础

  推动我国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创新绩效更加显著,就要根据创新文化的内在机理,使创新文化与自主创新形成良性互动。

  创新与市场紧密关联。促进创新与市场紧密关联,是生成创新文化的第一要义。市场是创新的驱动力,也是创新的目的和归宿。企业家和企业要根据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获取创新资源,研发和生产创新产品。企业也因此在自主创新中处于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得以建立。以此为基点,关注市场成为创新者的本能,全社会的创新资源得以盘活,完整的创新链得以形成。正是在这种面向市场的创新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市场机制,具备了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配置创新要素的能力和条件。

  创新形成良性内部循环。创新文化具体体现为以创新为导向、激励创新活动的价值理念、制度安排、社会评价系统和舆论环境。创新文化因而呈现出鲜明的总体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正在形成一个基础结构相对完整、基本要素相对齐备、良性互动的内部循环。这一创新文化循环,由创新文化的基层结构的互联和创新文化基本要素的组合两大层面组成。通过基础结构和基本要素的良性互动,创新文化集聚科技、人才、制度、政府和市场等创新要素,促进这些要素完全地发挥作用,保证自主创新的高效运作。

  创新成为社会的集体意识。“锐意创新、彰显个性、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成为全社会的核心理念的具体演绎,带动着从个人、企业、政府到整个城市都参与到创新之中。政府将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积极主动充当自主创新的战略规划者、推动者、服务者;企业充当自主创新主角;社会公众踊跃参加改革创新;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以成为“新一代的创新者”为荣。 

    1. 打造革命老区文化建设的典范
    2. 把握检察文化关系 发挥文化强检作用
    3. 检察文化建设当从阅读开始
    4. 以“四个全面”引领行政文化建设
    5.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文化解读
    6. 文化建设引领干部教育创新
    7. 发挥政协优势 推动周礼文化建设
    8. 文化建设是核心
    9. 94年风雨砥砺的文化建设之路
    10. 增强文化建设实效 提升司法能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