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精神文明史
进一步释放文化生产力
发布时间: 2010-01-27    作者:温源    来源:国史网 2010-01-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2010年,各地不约而同地将文化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而今,文化建设正大踏步走上历史的前台,站到与经济建设比翼齐飞的快车道上。此时,借鉴和吸收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对促进文化建设良性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法宝是什么?改革开放,必是其中之一。文化建设也别无捷径,唯此一途。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经济的全球化呼唤文化的多元化,中国文化建设理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不仅面向全国,更要面向全球,把中国丰富、独特、珍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之转化成全世界亿万人都能享受到的文化商品。

  以廉价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为特征的低技术含量贴牌出口模式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难以为继,文化建设要杜绝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纽扣现象”,尽快改变过去文化企业小、弱、散、乱的状态,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的竞争力同样来自文化创造力的提升。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够的,关键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以此来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和影响力。同时,在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和传播技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要防止文化资源的低水平开发,甚至是破坏性开发。

  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要鼓励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鼓励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坚决抵制庸俗腐败的“文化垃圾”。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赋予了文化建设天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学会不随波逐流,不敬畏、不盲从,努力去探索符合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如何让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将文化建设纳入与经济发展同等分量的指标考核,不断加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无疑是重要的。在加大公益性文化扶持的同时,努力为经营性文化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产业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这更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2. 新中国70年文化建设的进程与经验
    3. 储著武: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文化建设高潮论探析
    4. 当前文化建设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5. 当代中国城市化与文化体制适应性问题解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