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少数民族发展史
从“援助导向”到“发展媒介”:人口较少民族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策略的转变
发布时间: 2016-11-18    作者:徐长恩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社版) 2016-04-10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援助导向"的社会救助保障了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他们应主要实施"发展媒介"式救助。从生存到发展策略的变化,与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精准脱贫基本原则渐趋一致。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现状、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使对他们的社会救助具有样本意义。从横向和纵向比较的角度,要对人口较少民族给予宏观和微观上的"发展媒介"式救助。鉴于人口较少民族历史发展基础、自给半自给经济特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能力、个体农牧业边际收益等问题,对这一群体的"发展媒介"救助,应主要集中于流动与迁徙、教育与医疗、就业领域,提高他们参与市场经济增长、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能力。 

  全文见附件

  1. 从_援助导向_到_发展媒介_人口_省略_少民族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策略的转变_徐长恩.pdf
  1. 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问题的实证研究
  2. 关于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思考
  3.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4. 托底线 救急难 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安全网——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答记者问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官办社会救助的市饧化取向
  6.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公布 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7. 林闽钢:全力推进社会救助法立法进程
  8. 王勇:加强社会救助保障 安排好冬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9. 专家呼吁:社会救助法规应当尽快颁行
  10. 杨燕绥:国家应以社会救助为核心 整合社保和促进就业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