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理论与方法
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历程、取向及走向
发布时间: 2019-07-05    作者:朱 浒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12-01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灾害史研究,约萌发于百年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灾害史研究才得到长足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灾害史研究总体上是由自然科学工作者主导了最主要的研究进展,自然演变取向成为灾害史研究的主流。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历史学者加入灾害史研究的行列,社会变迁取向逐步成为该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方向。21世纪以来的灾害史研究,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该领域覆盖的范围得到极大扩展,灾害史资料得到了大规模的整理和出版。自然科学界主导下的自然演变取向和以历史学界为主力军的社会变迁取向,构成了中国灾害史研究的主体框架。目前灾害史研究中的缺陷主要有:跑马圈地式的粗放性研究,学界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借鉴、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研究视野上往往出现失之片面的情况。要推动中国灾害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需要以建设综合性灾害历史数据库为纽带,强力深化自然科学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合作;另一方面,尤其是历史学者需要强化问题意识、运用新史学方法,努力克服灾害史研究中的“非人文化”倾向。

  全文见附件

  1. 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历程_取向及走向_朱浒.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