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理论与方法
十六大以来农村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探析
发布时间: 2013-06-02    作者:蔡清伟    来源:人民论坛 2013-05-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十六大以来,我国在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和举措。
  农村社会管理的战略地位和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农村社会管理的战略地位。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①事实上,差距也主要在农村。“在复杂的社会中,财富的分配显然是利益冲突的最重要根源。”②而“高度的社会和经济平等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先决条件”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加强农村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平等,缓解利益分配的冲突。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管理。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快速变动,社会利益格局和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新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贡献。新农村建设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从思路看,指导方针更明确,即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其次,从背景看,发展起点更高,它是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提出的。第三,从目标看,工作布局更全面,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第四,从方式看,扶持力度更大,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第五,从建设主体看,坚持以农民为核心,必须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的主体地位曾经一度缺失。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
  农村社会管理的四大维度
  第一,扩大农民参与是农村社会管理的起点。社会管理与广大公众密切相关。“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参与的热情也日益提高。因此在农村社会管理中要扩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力和能力。对此,我国明确提出了“四个进一步”: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进一步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
  第二,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关键。在现代民主国家,政党是主导性的政治力量。“如果政党要先作为群众组织而后成为政府稳定的基础,那么政党必须把它的组织扩展到农村地区。”⑤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带领广大农民去完成。因此,农村社会管理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三,民生是农村社会管理的核心。民生建设是社会管理的核心,在农村这个任务更加艰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民生建设的一系列目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农村的民生建设的论述则更为全面和系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⑥“五有”新目标涵盖了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美好前景。
  第四,坚持法治化是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的保障。农村社会管理包含着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法治化、规范化是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正常运行的基础。要搞好农村社会管理,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明确有关各方的权、责、利,保证农村社会管理的规范性、权威性,保持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法治化的前提下,农村社会管理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农民的合法权力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农民的应尽义务才能得到切实履行。
  农村社会管理的四大举措
  第一,培育和发展服务“三农”的社会组织。“实施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要积极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⑦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群众性社会组织对农民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农村社会管理除了发挥党支部、村委会的作用外,还应大力发展各种群众组织。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除了发挥政府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农民自我组织、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要在党组织领导下,培育和发展服务“三农”的社会组织,使其发挥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一是充分利用村民自治的民主机制,政府适当退出自治民主的领域,充分保障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中的自治权,增强其独立性、自治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特征,使之成为独立的社会管理主体。二是发挥政府的制度供给功能,即政府的作用要从立法、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村社会组织的发育,增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以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
  第三,不断增强农村社会自治功能,创新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村建立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服务员制度。支持和帮助乡镇企业建立工会基层组织。发挥民兵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创新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优先在城市郊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加强农村警务和消防工作,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⑧
  第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努力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⑨一方面,要创建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公共组织。除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等组织之外,还应有涉及农村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组织,如民事纠纷调解、计划生育、法律服务、就业与社会保障等组织,以及体现社区民主的居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制度,使社区层面的社会管理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如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公共事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度等。
  农村社会管理实践的发展:强农惠农富农
  强农惠农富农是一个在理论上不断有新突破,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发展的历史进程。2003年1月8日,胡锦涛在《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指出要坚持“多于、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后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对增加农民收入做了具体部署。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实现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详细论证了关于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民持续增收。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这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强农惠农的论断。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作为本年度的中心工作。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是党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思想。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许昌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13页。
  ②[美]摩西·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页。
  ③[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9页。
  ④[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0页。
  ⑤[美]塞繆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466页。
  ⑥⑦⑧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683页,第421页,第150页,第150页。
    1. 农村社会组织建设令人期待
    2. 协商民主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实质与路径
    3. 农村社会组织须“增量提效”
    4. 中国寿光市农业和农村社会转型:一个基于个案调查的经济史与政治经济学
    5. 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四大挑战
    6. 在农村社会整合中增强农民对党的认同
    7. 重顶层设计 应对农村社会的风险管理
    8. 改善民生:农村社会管理的价值依归
    9. 农地流转模式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
    10. 从社会史角度研究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