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保障史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保障制度
发布时间: 2009-09-15    作者:潘允康    来源:天津日报 2009-09-15
  字体:(     ) 关闭窗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今天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更受到特别的重视和关注,因为它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建立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直接组成部分,是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因素,是完善社会功能,整合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也是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的催化剂。

  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直接组成部分

  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劳动者在丧失或中断劳动能力,以及遭受各种风险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生活等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对社会保障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中存在的所有制度化的保障形式,是各种保障形式的总和,其中最主要的有家庭保障、财产保障和由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和群体所提供的各种保障。狭义的保障则专指“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为没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人提供的各种生活保障的总和。”当今社会人们对社会保障的理解是狭义上的,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从社会保障的性质和内容上看,它面对大众,特别是社会困难群众,以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为宗旨,以政府和社会帮助、救援为主要特征,对于实现社会的祥和稳定是不可缺少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直接组成部分。

  近现代社会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追求社会保障理念,把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就关注社会保障问题,谋求建立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已经建立了和当时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已经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相适应,处于变革之中。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和对建设和谐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2004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在该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其中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2006年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从制度层面即“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再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并就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明确的说明,即“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中国和世界各个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直接组成部分。

    1. 构建和谐社会的五方面机制
    2. 以和谐班集体建设促进和谐高校建设
    3.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4.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刑事司法协商
    5. 理想社会探求的里程碑——和谐社会联想
    6.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公平的历史考察
    7. 略论法事实的研究价值
    8. 领导者公信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9. 让广大劳动群众体面劳动
    10. 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