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资委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领导人,任何人都能报名,符合条件的人参加考试,对公开招聘上岗人员实行契约化管理,有1年的试用期,并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和正常的退出机制。也就是看谁在状态,不在状态就换人,逐步解决现在干部制度中存在的“能上不能下”的问题。
在“看准人”上,国资委改变了过去仅由组织人事部门考察选拔的封闭做法,聘请企业家、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专家和著名学者担任考官,为了考察考生的整体素质,测评中增加了评价中心技术和心理素质测评,对考生与招聘职位的适配性也加强了考察。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国资委坚持招聘组织工作和考务工作相分离,实行“物理隔离,相互保密”制度,也就是说,国资委招聘办只负责接触考生和招聘企业的工作,但不接触考题和考官;考务单位只负责命题、制卷、聘请考官等考务工作,不接触考生。双方交流考生信息都是通过编码来进行,从制度上杜绝了作弊的可能。
还有严密的制度监督。每年的公开招聘,都让国资委纪委全程参加,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而且对拟任人选进行社会公示,并通过专门机构和社会的监督保证了透明公开。
通过层层选拨,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小伟、副总经理李正茂,中国铝业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韩本毅,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黄必烈,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会计师张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总会计师杨家义等7个人的名字,出现在首份国资委公开招聘央企高管录取名单上。此后,外籍及在国外或港澳台工作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高管也悄然出现在后来的应聘名单中。
从行政任命“干部”到公开选拔“职业经理人”,央企乃至整个国有企业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正在走向成熟。从公开招聘央企副职到正职,从海内到海外,国资委组建以来,连续四年组织了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的工作。
李荣融:通过公开招聘企业经营管理者,国资委探索了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老板就管两件事,一个是账目,一个是用人,所以就公开招聘,从第一张公告开始,我就很认真,如果人家要跟你上法庭,这就是依据,你提出的条件和程序必须履行,所以我们每淘汰出来的人都有电话通知他,告诉他什么原因被淘汰的,如果参加考试了,你可以查我们的试卷。有人要想走后门也不好走,因为出题的跟考官全部分开。
对于考试,我们提出考试的题目要注重岗位的调查。第一次岗位调查用了3个月时间,搞明白要招的岗位是什么样,题目也就出来了,就是对这个岗位基本的要求。笔试取前八名,前八名留下来面试,面试以后在留下来的三个人里面选一个,实际上这三个人都能用,另外两个人进到我们的人才库。我们人才库现在有2000多人,我现在不怕,哪个人说这点钱我不干,要辞职,你打报告我马上批准你走。
招聘上岗后,试用期一年,评议不行要回去自己找工作,如果在集团层面上协调能力不够,可以到子公司工作。
薪水不说要100万,你要1000万我都给。但是100万有100万的指标,1000万有1000万的指标。
财务监管高压线
2002年,国家审计署在对12家中央管理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企业的诚信意识不强,以及对企业领导人的业绩考核过多依赖于收入、利润等指标,导致企业做假账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虚增利润的问题较为突出。
审计发现,由于内部控制薄弱,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衡,少数人借机肆意侵吞国有资产。其中,乱担保、擅自动用巨额资金投资、乱借款等现象突出,给国家造成了巨额损失。
2007年6月18日,中国银监会宣布,对被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和中国海运(集团)公司挪用信贷资金的8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行政处罚。上述两家公司共计挪用近45亿元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
李荣融说:“谁碰这个高压线,绝不客气。”
一周之后,国资委马上对上述两家央企的违规行为通报批评。此后,李荣融仍然担心,企业高管要是拿企业资金炒股,做了老鼠仓,炒赢了是自己的,炒输了是公司的,这样的投资风险太大,后来,国资委给所属央企规定了主业,并希望他们把主业做好。“那么多人搞房地产哪对?”
国有企业的账本难管。
李荣融:老板就要做好财务监管。企业负责人要兑现薪酬和奖金,全部要通过审计、核算。我们有一套办法,就是对你的账目审计完之后,再兑现你的薪酬,所以公司账本是3月份出来,要到7月份才给他们兑现。如果完成了考核指标,奖金全部给你,但当年只兑现60%,40%要留下,以保证后面的任期内要扣钱的时候有钱扣。三年任期结束后总算账。
现在假账很多,我们也要有一套措施预防。另外,更重要的是,过去国有企业没有风险管理,也没有风险概念,所以国资委成立第二年,就出了一个《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国资委成立后前三年是清理乱投资,乱决策,乱发展,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做,因为风险会慢慢扩大,不仅是财务风险,还有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比财务风险更大。
多层次管理体系
一座快建好的五层住宅楼,评估价值竟然只有区区150元;一个县级市年财政收入不过3000万元,一家国有企业的改制,竟然造成了1000万元国有资产流失,宁夏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改制期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事件让人万分震惊。
这样的事件非此一家。在一些地方存在国企改制及转让中负责人违规违法操作的现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却让国企内部人变成身家亿万的资本新贵。
这种案件的频发,是一直以来国企改制、产权交易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所致。2004年,国资委明确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必须进入有形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即产权交易机构)。国资委还指定北京、上海以及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作为央企转让国有产权的场所。2009年3月,国资委发布《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操作规则(征求意见稿)》,统一规范企业国有产权交易行为。意见稿明确规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应以资产评估结果为基础,对涉嫌侵犯国有资产合法权益的,国资监管机构可以要求终结交易。
李荣融:通过规范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国有产权的转让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国资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只要我们建立一个最规范的产权市场,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去做,就不会出问题。
国有资产转让,要面对市场公开挂牌,在市场上发现它的价格,这个价格就是公平价格,现在我们国有资产转让,一定按市场做。
紧接着,国资委还要成立一个资产管理公司,有人叫他“中投二号”,这个公司专门做企业的重组工作,这样的话,国有资产配置效率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