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研究
叶朗: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发布时间: 2010-08-09    作者:刘文嘉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8-06
  字体:(     ) 关闭窗口

  “接着讲”

  冯友兰说治学分为“照着讲”和“接着讲”两种,叶朗对这句话甚为推崇。

  “照着讲”是规规矩矩地讲“史”,讲中国美学史、讲西方美学史,讲西方三圣的观点、讲孔孟老庄的见解。“接着讲”是一种学术继承和阐扬,是对理论内核的进一步淬炼、对学派精神的继续光大。叶朗在很多场合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中国美学来说,尤其要从朱光潜接着讲。”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起始于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叶朗曾经亲历。这股席卷全中国的热潮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的”、“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各种观点百家争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常常整版刊发论战和批评文章。

  他当时是个二十出头的大学生,一边告诫自己“这是唯心主义”,一边忍不住读朱光潜的《论美》和《文艺心理学》,“说心里话,他的作品确实吸引人。”几十年过去了,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已经成为中国美学的扛旗者,叶朗深深明白,朱光潜之于中国美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作品吸引人”那么简单。

  人们试图从不同角度为那场大讨论定性,有人认为那几乎算是一场“思想解放”,叶朗不同意。“从美学启蒙的角度讲,那场讨论当然意义重大。但这场讨论局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局限于主客二分的二元论语境,它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对推进美学核心理论的进步作用并不大。”

  “主客二分”认识论让“客观”和“主观”变得水火不容,承认主观就相当于否认客观。在这个语境下,学人们从不使用“心”、“心灵”这样的词汇,即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要用“心理”这样唯物色彩明显的字眼代替。从解放前就坚持“美是主客观统一”、“美的社会性在于审美主体”观点的朱光潜,成为众矢之的几乎是必然的。

  叶朗对这场美学讨论的反思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朱光潜的路在美学发展的主航道上,传承和发展中国美学,需要回到朱光潜,需要从他那里“接着讲”。

  提出“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是叶朗“接着讲”的一种探索。“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也是朱光潜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具有强大的包孕性。叶朗把它作为美的本体范畴提出,将意象的生成作为审美活动的根本,并且提炼出了“意象”两个基本规定性:显现真实和超越自我。

  叶朗希望这个出自传统美学的概念成为美学领域一个稳定的理论核心,并回应新的时代要求——来自历史,照亮未来。除了沟通“传统”与“当代”外,叶朗认为,“意象”还是中国与西方美学,尤其是西方现代美学之间的桥梁。

  那是另一种挑战。对中西文化、伦理、哲学、美学融合之路的探索其实历史漫长,但大多止于形上共识的达成,任何具体现实的理论整合都相当艰难。在《美在意象》一书中,叶朗以“意象”理论为立足点,对“达达主义”、“波普艺术”、“观念艺术”、“新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派别进行了评析,并界定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西方现代“艺术终结论”的挑战。

  “意象”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回应。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学者对话中,德国著名汉学家、波恩大学教授顾彬这样评说自己和叶朗的交往,“他(叶朗)告诉我不应该从美来看中国文学,应该从意象、境界来看,这完全有道理。这不是说我不能用西方的方法来分析中国文学,但是如果我们也能够同时从中国美学来做研究工作的话,那显然就能够加深中国文学作品的深邃和深度……所以我们需要叶朗这类的学者,是他们告诉了我们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不一样。”

  “求放心”

  意象,情景交融,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用杜夫海纳的话说就是“灿烂的感性”。在叶朗看来,这个理论核心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心灵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毕竟,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找回人之本心,并以美塑造民族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呼声。

  青春版《牡丹亭》进北大,只是叶朗发起的“美学散步沙龙”的主题之一,也是他推广的“美育”的内容之一。近十年来,他将众多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高雅艺术引进北大校园,囊括了传统戏曲、古典音乐、现代舞蹈、原生态表演、先锋话剧、音乐剧、芭蕾舞等多种类型,每一次都能在青年学子中掀起波澜,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除去大型演出,这个沙龙还有一种形式,就是不同艺术家、不同专业学者之间的小型艺术品鉴会,小型讨论会。李政道、吴良镛、沈鹏、欧阳中石、王立平、叶毓中、李祥霆、王恩哥、饶毅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都是沙龙的座上宾。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树声入座,兰香湿衣,这成了北大燕南园的一道盛景。

  “钱学森先生去世后,很多人都在讨论‘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很少培养出一流人才?解决办法在哪里?其实钱老自己就曾给出过答案:要加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美学散步沙龙”里,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对话往往能擦出智慧火花,让双方都获益良多。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美学对人意义之所在。在采访中,他向记者诵读了一段黑格尔名句,“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做的斗争,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他眼神微微闪亮,“你看,自由的心情,自由的心情,这说得多好。”

  他也把这种“自由的心情”传递给了学生们:“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最后归结起来,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具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北大中文系的一位本科生这样描述他听叶朗为全校开的公共选修课美学原理的感受:“平日里的各种纠结、忧虑都变得微不足道,摆在面前的是那样广阔而美好的天地。”这样的感受让授课的叶朗感到欣慰,即便在一个技术化、现代化的社会里,美也不应与人生疏离。

  毕竟,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句话来自柳宗元,叶朗深以为然。

    1. 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