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研究
三峡工程历史回顾 孙中山首倡三峡建坝
发布时间: 2009-12-14    作者:    来源:新华网 2010-04-03
  字体:(     ) 关闭窗口

  

  1980年7月,邓小平从重庆乘船东下,视察了三峡坝址,葛洲坝工地和荆江大桥。

  1986年6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论证,责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以钱正英为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了14个专家组,进行了长达两年八个月的论证。

  198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报告推荐的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确定坝高为185米,蓄水位为175米。

  198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坪坝址。

  1990年7月,以邹家华为主任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成立;至1991年8月,委员会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国务院审批,并提请第七届全国人大审议。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

    1. 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动力
    2. 三问三峡——三峡工程焦点问题透视
    3. 三峡工程:科学民主决策的中国典范
    4. 逐梦记—写在三峡工程兴建20年之际|八大焦点问题透视
    5. 综述: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市开启“大城梦”
    6. 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显著
    7. 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民生保障作用
    8. 三峡水库水位涨至175米首达工程设计最高蓄水位
    9. 三峡工程论战风云录:毛泽东亲自批示需反对报告
    10. 汪洋强调:认真做好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