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研究
三峡工程历史回顾 孙中山首倡三峡建坝
发布时间: 2009-12-14    作者:    来源:新华网 2010-04-03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

  1949年,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水,荆江大堤险象环生。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引起了重视。

1956年,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描绘出兴建三峡工程的宏伟蓝图。

1958年,毛泽东乘船视察三峡。

  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三年后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

  1953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局党组向西南局财委的报告中提出,将来三峡水库的蓄水高度可能在190米左右,请西南局向沿江城市和有关单位打招呼,不要在190米高程以下设厂或建较重要的工程。西南局财委同意了这个意见。

  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江汉平原、洞庭湖区损失惨重。这次大水再次警示:消除中下游严重洪水灾害的威胁乃是治理长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

  1954年9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在《关于治江计划基本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三峡坝址拟选在黄陵庙地区,蓄水位拟选为191.5米。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3月,在莫斯科签订了技术援助合同,第一批苏联专家6月到达武汉。长委所属4台钻机和第七地形测量队先后进入三峡地区,开展测量工作。

  1955年12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会议,在听取长委和苏联专家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后,肯定了国内专家的意见。正式提出,三峡水利枢纽有着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独特作用,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58年3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工作。

  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视察葛洲坝坝址。

  1958年6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第一次科研会议在武汉召开,82个相关单位的268人参加,会后向中央报送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科学技术研究会议的报告》。  

    1. 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动力
    2. 三问三峡——三峡工程焦点问题透视
    3. 三峡工程:科学民主决策的中国典范
    4. 逐梦记—写在三峡工程兴建20年之际|八大焦点问题透视
    5. 综述: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市开启“大城梦”
    6. 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显著
    7. 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民生保障作用
    8. 三峡水库水位涨至175米首达工程设计最高蓄水位
    9. 三峡工程论战风云录:毛泽东亲自批示需反对报告
    10. 汪洋强调:认真做好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