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界的舵手
新中国成立不久,华老就担任了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对全国数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以及奥林匹克竞赛等发挥了领导作用。十年浩劫期间,全国科协被完全撤销,下属的全国各学会荡然无存,中国数学会自然不能例外。改革开放以后,科协与各学会恢复了组织和活动。从1978年至1983年,华老继续担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我忝列常务理事,有机会多次与华老在一起参加会议。记得在筹备1978年11月于成都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时,几位有影响的党员数学家曾酝酿在会议期间建立党组织进行领导,党员代表要把“组织关系”带去。华老则认为如果那样做,会降低学会的群众性,也冲淡了会议的学术气氛,在全国科协的领导下,这种“左”的设想与做法未能实现。
那时期,与华老还有其他较多接触的机会。数学所有重要外宾来访时,我们都请华老出席主持。1981年,我国开始实施学位制度,全国成立了各学科的评议小组,用以审批各大学与科研院所相应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与博士导师。华老系数学评议小组召集人,我也忝列小组成员,一起开过一些会议,审核了头几批博士点、硕士点与博士导师,标准掌握得比较严格。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虽然是在华老逝世后,直到1988年底才出版发行的,然而编辑工作在七十年代末即开始酝酿。八十年代的头几年里,我们阵容强大的编辑委员会在主任委员华老和苏老的主持下,举行了好几次会议,确定总的原则、体例、分支学科的划分以及中、外数学家独自列成条目的名单。
对待所里的事情,华老十分注意防止文革浩劫时的悲剧重演。1983年,华老访美前,在一次会见外宾以后,郑重嘱咐我:这次出去时间比较长,你们要防止文革阴魂不散,防止“左”的东西不断干扰。遇到事情不必等我回来,可以直接请示院里。
1982年2月,中国科学院举行工作会议,华老因故没有出席。后来,他让助手陈德泉找我,借去工作会议上发的重要文件,包括胡耀邦在学部委员大会期间讲话的文件。在那篇讲话里,胡耀邦提出科技工作者要主动“找米下锅”,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华老十分高兴地说:我们正是这样做的。3月,他给胡耀邦写信汇报推广优选法的体会,说明“有生之年屈指可数,愿集中力量做三件事:(1)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数学应用;(2)理论研究(这也是应用的基础);(3)把十年浩劫期间‘偷’、‘抄’、‘散’的手稿,回忆一些写一些。年复一年,更时不我待矣。”并表示“一息尚存,此志不渝。”胡耀邦随即给华老回信,毛笔遒劲有力,希望他能把一生为科学而奋斗的动人经历,以回忆录的形式写下来,留给年轻人。
率真的性格
虽然在大事情上,华老十分认真和坚持原则,然而平时却很直率与随和,有时还开点玩笑。当时的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老、柯召、吴大任、吴新谋均系1910年出生,属狗。于是召开常务理事会议休息时,华老说:“我们今天这里有好几只狗。”
七十年代末,我与张广厚赴美访问,他让所里的翻译替他草拟一封给老友L. Ahlfors的信,托我们带交。这位翻译毕业于英语专业,水平不错,然而华老不尽满意,一边看着那封信,一边和我们说:“这英文不怎么样嘛,和我差不多。”不过,他还是签字,交给我们带走。1981年9月,在杭州举行多复变函数论国际会议,组织者之一的哈佛大学萧荫堂教授在黑板上撰写会议通知,华老看了以后发出由衷的赞叹:“多漂亮的英文啊!”
三十年代初,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华罗庚先生初有表现,不顾他仅有初中文凭,通过其同乡唐培经先生将其召到系里,并为其设立了“助理”的位置,对华先生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1936年,由到清华讲学的R.Wiener教授的推荐,华先生利用中英庚款到剑桥大学数论权威G.H.Hardy教授处访问与开展研究工作两年。后来,熊先生曾对我说过,他对华先生那次赴英的派遣也起了协助的作用。
华先生对熊老一直十分敬重。我六十年代做熊老的研究生,一次新年时去看望熊老,片刻后华先生也到熊老家拜年,在那里相遇。1969年2月,熊老受文革浩劫的摧残逝世,华先生得知此消息时遗体已运抵火葬场。华先生急忙赶到那里,翻遍盖尸布,才找到熊老的遗体,作最后告别。
八十年代初,华老访美回来后,曾两次和我们提起:在Berkeley时陈省身招待他住在家里,一边欢聚,一边回忆往事,十分愉快。他并和我们说,他与陈先生之间并无芥蒂,数学界有些人对他们两人的关系有些猜测和误会。他让我们得便时多做些解释工作。此外,他还和我提起能否买到刘长瑜主演的“春草闹堂”的录像带,因为三十年代一起在清华、后来长期在海外的徐贤修教授很喜欢这场戏,华老想作为礼品送给徐。
华老在数论方面有非常精湛的研究与杰出的成果,在多复变函数论方面有创新与领先的系统工作,在代数方面有十分漂亮的定理,在积分近似计算与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方面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他是我国现代数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无论是早期在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大期间,还是后来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应用数学所与中国科技大学期间,华老开设课程,主持讨论班,使许多学生、研究生、同事获益匪浅,一大批青年人才在他的培育、指导与熏陶下成长起来。几十年来,他领导中国数学会,创建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与应用数学所,创建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倡导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提升我国的数学水平不遗余力。正如A.Selberg教授指出的那样:“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80年前的1931年,华老由家乡金坛来到清华大学,走上数学研究之路;60年前的1951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华老毅然放弃海外优越职位返抵北京,领导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现在我国数学界的中青年学者,过去都没有直接接触过华老,未能聆听他的教诲与演讲。我们宣扬华老的贡献与成就,就是希望广大青年学者以华老为光辉榜样,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齐心协力,努力奋斗,将我国的数学研究与应用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为世界科学发展与我国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本文曾发表于《传奇数学家华罗庚》,丘成桐、杨乐和季理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与International Press出版,2010, P80-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