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的“君且去,休回顾”究竟为谁?
发布时间: 2010-11-24    作者:王 颖    来源:党的文献 2010-11-24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保存的毛泽东遗物中,有一些珍贵的古诗词歌曲磁带,这是1975年文化部组织几位艺术家为正在患眼疾的毛泽东录制的。其中8盒磁带上均录有同一首词,录了12遍之多,可见毛泽东当年对它的重视和喜爱程度。这就是南宋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以下简称《贺新郎》——笔者注),分别由蔡瑶铣、岳美缇、计镇华三位演唱家用南曲、北曲两种唱法演唱。这些磁带保存完好,播放时音质纯正,激昂的曲调在今天听来仍动人心弦。原词如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在录制的12遍词中,有7遍最后两句依张元干原词,唱作“举大白,听《金缕》”,而另有5遍这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据当时参与录制工作的张晓辉回忆,这首曲子录好后送到毛泽东处,时隔数日,毛泽东突然改动了曲词中的最后两句。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改动这两句的?为什么要这样改?流传的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表达对董必武的哀悼
  曾担任毛泽东医护人员的蓝桂英回忆: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去世,毛泽东一天不吃东西,也不说话,只是将《贺新郎》的录音反复听了一整天。他时而躺着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严肃悲痛,借这首词中的某些句子寄托自己对董必武和其他战友的怀念。没过几天,他把词的最末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让录制组重录,说原来两句“举大白,听《金缕》”太伤感了。
  据此,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董必武传》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编写的《走进毛泽东遗物馆》等书,均采用毛泽东改词悼念董必武的说法。

  二、寄托对周恩来的情感
  1972年10月至1975年6月,毛泽东曾安排人员校点注释86篇古代历史文献。曾参加“大字本”古籍注释工作的刘修明认为,毛泽东对《贺新郎》的修改与病重的周恩来有关。周恩来在1975年2月四届人大后病情恶化,每日便血。毛泽东曾嘱张玉凤询问周恩来的病情。3月20日,周恩来在给毛泽东的亲笔信中写道:“我因主席对我病状关怀备至,今又突然以新的病变报告主席,心实不安,故将病情经过及历史造因说清楚,务请主席放心。”这一背景同毛泽东布置注释《贺新郎》的时间(4月18日)比较接近。毛泽东把这首词的最后两句“举大白,听《金缕》”改为“君且去,休回顾”,证明他已清楚地意识到周恩来病情的严重性。这首词,寄托着他同这位相处几十年、在处理国家大事上须臾不能离开的老战友的感情。
  三、为江青留下的遗嘱
  曾为毛泽东录音的昆剧演员岳美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次江青找我们一起听录音,在放重唱的《贺新郎》时,她自言自语:‘这是毛主席改的,特地送给我的’。她那种傲慢、又有点失落,加上歇斯底里的神态,令我至今难忘。”有论者认为,毛泽东“确实要‘去’了,但他清楚地知道他的政治助手江青‘积怨甚多’……1974年3月20日,毛就在给江青的信中说:‘我死了,看你怎么办?’1976年6月,他向华国锋、江青等人交班时说:‘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一句。这些预感也与张元干‘天意从来高难问’、‘休回顾’有相近的意思,也许可以把‘君且去,休回顾’理解为毛、江之间一次特殊的沟通”。
  关于毛泽东这个词句的改动,还有一些别的说法,总之众说纷纭,到底哪一种说法更贴近毛泽东当时的真实心态呢?笔者认为,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张元干其人和该词的写作背景,领会《贺新郎》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蕴。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