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性思维
发布时间: 2010-11-19    作者:陈晋    来源:国史网 2010-11-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古今诗人诗作的常态。毛泽东浓郁的大气魄的革命性思维,来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大变局,使其诗词创作冲出传统的精神航道,营造出20世纪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面目,和这两种精神新的融合方式。毛泽东的革命性思维,拥有通变和实践两个着力点,使他能够相当透彻和生动地激活和深化艺术思维,在挖掘和展示题材内涵的时候,冒出颠覆常识的见地,涌现大开大阖的灵感,进而创造新颖独到并且个性化的诗意境界。从这个角度讲,革命性思维是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现象和毛泽东诗词精神气质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毛泽东诗词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什么角度深入,很费周章。

  关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研究著述很多。就中国近代以来的作品讲,什么是民族精神,简单说,就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说话,着眼于民族的过去、现实和未来,体现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象。什么是时代精神,简单说,就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说话,尊重历史规律,把握时代任务,展示现实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气象。

  理解毛泽东诗词的民族精神,可以抓住作者1935年12月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的这样一段话:“我们有权利称我们自己是代表全民族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诗词,从一个侧面诠释了这段话的意思,一定意义上可说是我们民族在20世纪探索奋斗的艺术代言方式。例如,他最早的一首诗《五古.挽易昌陶》,诗眼就在于“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新中国成立后他讴歌改天换地,纵向上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喜悦,横向上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气概。这些语境传达的,是民族意志和形象的内蕴。

  理解毛泽东诗词的时代精神,比较容易。人们常说,毛诗是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诗。所谓史诗,当然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浓缩。毛泽东诗词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随着时代任务的变化,不断延伸出新的题材、新的诗境。我曾经把毛诗的题材诗境划分为四个时期:以励志感奋和忧国伤时为题材的“青春诗”,以革命和战争为题材的“马背诗”,以开国和建设为题材的“赞颂诗”,以国内和国际政治形势为题材的“突围诗”。这些不断延伸出来的题材诗境,事实上都比较及时地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的特点和新中国成立前后历史巨变的风貌。 每个人都属于特定的民族,都身处特定的时代。可以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任何诗人都可能与生俱来的气象,并且是有可能统一的,只是强弱有别。杰出的诗人,都会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方面气象;经受文化长河的淘洗,能够留传下来的经典诗词,都可能是把这两种精神气象融为一体的。

  今天,我们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首先要确立的,应该是这样一个认识前提。

  确立这个认识前提,就给我们的研究带来相当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找麻烦。比如,人们首先会问,毛泽东诗词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什么自己的特点,是靠什么把这两种精神统一起来的?不说清楚这个问题,不能算是把握住了毛诗在这个问题上的精髓和要害,研究也不能说是很深入的。

  回答这个问题的钥匙是什么,是20世纪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基本特点。据此打开思路,首先碰到的,大概是毛泽东浓郁的革命性思维。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培植了其诗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模样。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