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探索者的心灵世界:解读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诗词
发布时间: 2010-05-12    作者:丁毅 仵眉    来源:党的文献 2010-05-12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后则发生了变化。诗人开始为表现政治理念而有意采用比兴寄托式,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开头就是“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一唱雄鸡天下白”写新旧政权更替带来的巨变。此法的大量使用是在1959年写《读报》诗以后。1959年以后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外政治斗争上。赫鲁晓夫第一个充当了他诗中比兴的材料,因其无原则地献媚帝国主义而比作“涂脂抹粉”的娼妓,因狂妄干涉我国内政而比作“狂蜂”,进而又把赫氏带头的反华势力比作“凶神”、“恶煞”。总之,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理念,他把敌对势力一律用牛鬼蛇神、害人虫等丑恶之物来比喻。这种写法一直持续到1966年写《七律.有所思》。1965年他致陈毅信中强调诗要用形象思维,写诗就是用比兴两法,实在是这一阶段他创作体会的总结,并不符合此前与此后的大部分创作状况。
  毛泽东在这一阶段大量使用比兴,确实让他的诗词出现新的面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的比兴传统,既写出了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又写出了正义一方必然战胜对方的趋势,如:“妖为鬼蜮必成灾”与“金猴奋起千钧棒”(《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已是悬崖百丈冰”与“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冻死苍蝇未足奇”与“梅花欢喜漫天雪”(《七律.冬云》);“有几个苍蝇碰壁”与“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万怪烟消云落”与“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念奴娇,井冈山》);“蓬间雀”与“鲲鹏”(《念奴娇.鸟儿问答》);“败叶纷随碧水驰”与“青松怒向苍天发”(《七律.有所思》),等等。作者敢于应战与挑战的人格在这些诗里得到了体现,让人感觉到他在指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在当时大大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这些效果都是突出运用了比兴手法而不是赋法才收到的。
  比兴手法运用最好者当属《卜算子.咏梅》,将物的自然之美与人的德善之美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传统文化中梅花因不畏严寒具有比喻美德的特定意义,毛泽东继承了这些,又赋予它“不争春”只报春的共产主义道德内涵,这样就收到了“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效果,使这首咏梅词成为绝唱。细加品味可以看出,这首词极具词体幽微深隐之美,豪放其内婉约其外,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达到了高度统一。毛泽东晚年对比兴手法的强调、使用,开拓了艺境空间深度。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创作中多用典故(也属比喻),还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咏史诗词,目的当然是用古比今来证明今天行动的合理性。这类诗词有写得成功的,如《贺新郎.读史》,但也有些形象干瘪,缺少诗味。
  第三,关于毛泽东对自己七律创作自我评价的认识。在那封致陈毅信里,毛泽东说:“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微懂一点”。这里自然有很大的自谦成分在内,而毛词高于毛诗,也几乎成为读者同感。问题是毛泽东自己说过喜欢采用词这种形式,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前采用词这种形式远远超过七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年以后采用七律却超过词了呢?
  首先是七律比词更适合表现政治主张。“词以境界为最上”,毛泽东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军事家经历超过苏轼、辛弃疾,他的词中写出了多种境界,因而成为苏辛以后豪放派一大家。“诗言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采用了七律这种形式。其次是毛泽东晚年大概也有在七律领域开辟新天地的艺术追求。从1958年至1961年末,他写了七律10首,词仅一首,表明他有用七律显示诗才的愿望。在七律中突显浪漫主义诗风是杜甫未曾有过的写诗经历,而李白很少写七律,李贺更是一首也不写。这给毛泽东留下了发展的余地。
  1958年,毛泽东多次讲过读《离骚》这首浪漫主义长诗的体会。这一年所作《送瘟神》二首,就可看作是读这首长诗的心得。其第一首开头四句写血吸虫病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为了表现对百姓的悲悯情怀,突然写出“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想象着以地球为飞行器作巡天之游。这种写法就是从《离骚》中借鉴而来。屈原为了证明自己行为正确,在得不到人间支持理解时,在诗中曾有两次升天寻找天帝的描写,都无果而终,最后他只好“从彭咸之所居”,以跳水自杀求得解脱。毛泽东在这里不是寻找天帝,而是找到出身劳动人民的牛郎,但牛郎也没给他满意答复。在第二首诗中写他在神州找到了真正的主宰者“六亿人民”,重点写六亿群体战胜自然的威力,将向大自然开战、改变一穷二白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灾难被驱走,结局就高于屈原了。这两首诗采用了李贺用过的词藻,但主要还是得益于借鉴《离骚》而创造出的诡奇壮丽之境。《登庐山》颇得李白《庐山谣》神髓,作者认为“云横九派浮黄鹤”几句较好,援李白古风气势入七律,创造出开阔雄奇之境。《答友人》构思上借鉴《九歌.湘夫人》,将女神、风物、人间放在一起,写其深情婉约之境超过了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说,四首诗在七律发展史上所创造出的浪漫主义诗境超越了前人。
  在反霸防修阶段,毛泽东的四首《读报》诗打开了国际题材入七律的门户,在以后的七律创作中一些正反面形象出现,这本身就有开辟之功。反修诗数量大于反修词,但明显看出词还是高于诗,如《七律.冬云》最后一联“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前一句可视为从《卜算子.咏梅》概括而来,后一句则发展为《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相比较而言,诗稍显粗糙,词则写出作者深微的心境,或精巧,或磅礴,均为上乘之作。
  杜甫是在晚年漂泊西南以后,把七律创作推向成熟阶段的。从毛泽东给陈毅写信时算起,留给他的还有十年岁月,如果不是发动“文革”,也许他的七律创作会进入“文章老更成”的胜境。
  〔作者丁毅,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教授,黑龙江伊春153000;仵眉,女,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山东济南250100〕

    1.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2. 毛泽东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与奠基
    3. 批转地方经验: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制度创设的探索
    4.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工业化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以我为主”学习外国文化的战略思考
    7. 毛泽东政治协商的价值目标、基本职能与中国特色
    8. 毛泽东关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
    9. 毛泽东领导创建人民战争战略基地的历史考察
    10. 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