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 2010-03-11    作者:李捷    来源:《国史静思录》 2010-03-11
  字体:(     ) 关闭窗口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历史问题的继续,又有新的变化。

  我们现在的探索,是历史探索的继续,又包含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对我们来说,研究现实和回顾历史,都是有益的。同样,从现在遇到的问题来反观当年的历史,同样是有益的。

  我们当前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概括起来说,无非是两大问题:发展问题和民主问题。一个发展问题,一个民主问题,这应当说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两个关键问题。而民主问题过不了关,发展问题也不可能长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这两大问题之中,现实又是怎样同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一 关于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整地说,就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关键在于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呢?就是因为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关键是要做到科学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速度,看经济总量的增长,还要看能源消耗,看环境状况,看社会是否和谐和公平公正,看城乡是否良性互动。不这样做,就不可能持续地、长久地、健康地发展,就有可能由发展导致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矛盾。

  酝酿提出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有一个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在实践上也有一个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不到一定的火候,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可能提出这个思想的。

  回顾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主要依靠政策拉动到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再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到需要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拉动转变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现实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与之相对应,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观念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如果再往前回溯,这两个过程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以说都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执政的时代(以下简称“毛泽东时代”)开始的。有的是正面继承了毛泽东时代的思想遗产,有些是吸取了毛泽东时代的深刻教训。

  第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以前,先是恢复国民经济,然后是一边搞工业化、一边搞社会主义改造。先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然后是走自己的道路。

  这个时期,在发展问题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就是走自己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由此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最大的思想遗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探索就是从这里发端起步的。

  第二,1956年起,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走自己的道路方面,首先遇到的是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是损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换取工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呢,还是走“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道路?通过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制定中共“八大”路线,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关于发展问题最有价值的有哪些东西呢?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重视发展农业。二是沿海和内地的关系,要注意发展内地工业,平衡地搞好工业布局。三是统筹兼顾的政策。四是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当年讲“统筹兼顾”和现在讲“统筹兼顾”,在含义上有很大的不同。当时是从解决6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出发的,现在是从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出发的。

    1. 毛泽东领导军队正风反腐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2. 毛泽东与“向西藏多路向心进兵”
    3.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溯源
    4. 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
    5. 毛泽东与大比武运动的中止
    6. 毛泽东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贡献
    7. 薛庆超: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是关键
    8. 毛泽东的胜战之道
    9. 毛泽东三次点将“海空雄鹰团”
    10. 从工业化到现代化: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演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