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江泽民研究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节选)
发布时间: 2010-11-01    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来源:新华网 2010-11-0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上海市长 

   汪道涵的上海市长任期将于1985年届满,北京方面在物色他的接班人。

   “我当然参加了让谁来接替我任上海市长的讨论。”汪道涵回忆说,“副总理万里来征求我的意见。他提出好几个极有竞争力的人选。我推荐了江。”

   汪道涵告诫江,不要期待桂冠。据说,他告诉江,做上海市长就像是当总务科的“总管”。江回答说:“当1200万人民的总管,我感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在上海人的眼中,江被认为是北京方面的人。据说,当时“尽管观察家和一些官员没有低估他的能力,但很少人相信他能取得成功”。59岁的江泽民并未因人民对他期望不高而灰心丧气,立即着手作出自己的成绩。他身为市长的第一个正式举动就打破常规,没有发表讲话而是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江泰然自若,充满自信,邀请众多记者提问。

   在江就任前不久,发生了一起被媒体讥笑为“冷餐事件”的愚蠢的丑闻。在一个推广电子技术发展的招待会上,几百名客人带着自己的塑料袋或其他容器来哄抢自助餐台上的食物。招待会刚开始几分钟,所有的食物就被一扫而空。第二轮添加的食物刚出现,又被抢了藏起———还有300副不锈钢刀叉也不翼而飞。混乱中,人们拦截服务生,并掀翻了桌椅。

   这一事件对一个本已受形象问题困扰的城市来说更是个耻辱。市纪委发布通报,认定这一丑剧造成了31370元的损失———或者说是每人为26元,相当于一位工程师一周的工资。

   江很不高兴。他曾任电子工业部部长,这些人中有很多都是他的老部下。7月,在江当选上海市长两天之后,《人民日报》报道了江严肃处理官员腐朽生活方式的决定。江这样做是与长期的传统陋习作斗争,也是一场未竟斗争的延续。他从小处着手,提倡在因公宴请时实行“四菜一汤”制,而不是准备大量奢侈的食物。但是,中国的东道主们把这项政策理解成“四大盘菜加一大盆汤”。这样,在拘泥了字面规定的同时,他们可以给客人在四个盘子里放上不同的佳肴,一大锅汤里也有很多美味珍馐。江勇敢地刮起了行动的旋风,为僵化的工作方式带来了生气。 

  曾经预想的新路 

   现在也到了江泽民重新考虑自己事业的时候了。1989年他将满63岁。传统上为退休的高级领导人准备的职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或全国政协副主席。江想彻底改变一下。他想成为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

   尽管江可以利用上海市委书记的职务来确保在大学里谋得一个席位,但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学术成就来取得。他回忆起翻译过有关电力问题的俄文著作,就和老朋友沈永言联系,希望恢复这项工作。

   “江给我打电话时,我感到很惊讶,”沈说,“他急于知道自己手稿的下落。坦白地说,我想不起来手稿到哪儿去了。已经过去20多年了,其中还有10年是消磨在混乱的‘文革’中。我告诉他我会找找看。”

   沈在书架和壁橱中仔细查找,终于找到了这份如同出土文物一样的被遗忘的手稿。但他已找不到俄文原稿;为了安全,他的妻子可能在“文革”中将原稿卖掉或烧掉了。

   “请帮我把手稿校对和编辑一下,”江恳求沈,“这本书对我很重要。”

   “我才完成手稿的一半,”沈永言说,“就听到了这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我亲爱的朋友,江泽民,成了共产党的总书记。‘好吧,’我想,‘我们小小的出书计划就此打住了。’” 

  担子突然落在了肩上

   江泽民接到书记处的紧急通知,要他立即赶到北京。当他匆忙赶到机场时,发现等着他的是一架专机,但是在北京南苑机场接他的汽车却是一辆普通的大众桑塔纳。直到此时,江才被告知邓小平将在西山别墅见他……

   当邓提出由他担任总书记时,江大为惊讶。他表示了他对邓的感谢和对党的忠诚,保证他会做党要他做的一切。“我担心,”江说,“我担当不起党赋予的伟大使命。”

   江泽民对这一任命感觉很复杂。当时,他向邓解释说,他没有在中央工作的经验是一个缺陷,在与那些已在中央工作数十年的同事打交道时更是如此。邓回答道:“我们都支持你。我们将帮助你克服任何困难,你不必担心。”当晚,江乘同一架飞机回到了上海。

   当江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冶坪时,她并不感到兴奋。她和丈夫分居20年后在上海一同度过的4年愉快生活就要结束了。她没有任何政治和社会野心,成为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女性对她没有吸引力。王是一个很谦虚的研究人员,她更希望留在自己深爱的故乡。而且她的身体状况一直在走下坡路,对承担新的责任非常担忧。

   江拜访了汪道涵,征求了他的意见。

   “我知道他是总书记的合适人选,但是我能看出他的矛盾心情。所以我写了领导1840年抗英鸦片战争的中国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幅对联来勉励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就要不惧生死。他不应该因为个人原因而放弃这个机会。不管前面是什么,他都应当接受这个重大挑战。”

   汪的信心使江恢复了自信汪的信心使江恢复了自信 

   对江的大家庭来说,听到江高升的消息让他们松了口气。从5月下旬,他们就注意到江不再公开露面,担心有最坏的事发生。“对上海市委书记来说,消失这么久是很少有的,”江泽慧回忆道,“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忧心忡忡的亲戚打来电话,王冶坪只能说“我们平安无事”,并神秘地补充说,“没有发生坏事”。624日,消息宣布了,江的家庭成员和西方学者一样不知所措。

   “如果三哥,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毫无准备,”江泽慧说,“我们就更没有准备了!真的让我们大吃一惊。我的第一反应是历史的重担已落在他的肩上。”

   这个消息对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也是一个负担。当时,江的长子、37岁的江绵恒,正在费城的德雷克塞尔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读研究生。

   624日,绵恒收到了系主任布鲁斯·艾森斯坦的紧急信息,他让绵恒马上去他办公室。

   “你听说了北京的消息吗?”艾森斯坦教授问。

   绵恒摇了摇头。他的心急速跳动起来:有事发生了。

   “你父亲是新任的共产党总书记。”

   “总书记?”绵恒说,他的脸涨红了。跟许多中国人一样,他也许以为自然的提升步骤是从总理提升为总书记。

   “我有两件事要告诉你,”艾森斯坦教授说,“首先,联邦调查局和地方警察局已和我们联系过,他们愿意24小时保护你。我们不需要他们——我们会保护你。其次,我们会继续把你当一个普通学生对待。”

   “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绵恒说。他的态度“赢得了所有同事的尊敬”。

   沈永言记得江在刚刚被提升的那段日子里经常在深夜给他打电话。“我们谈了许多事情,没什么大事,经常谈论他如何适应其新生活中日常事务的形式与挫折。他处于来自方方面面的重压之下,有时晚饭之后,他就会感到寂寞。他是同我们一样的人。他的家人还在上海。” 

    1. 解密:李先念与江泽民的9次通信
    2. 江泽民在纪念聂荣臻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3. 江泽民与我国经济特区的初创
    4. 江泽民论与时俱进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6. 中国的第二次大裁军
    7. 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上的讲话
    8. 江泽民在刘少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9. 江泽民在纪念张闻天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0. 江泽民在纪念陈毅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