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发布时间: 2009-08-20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

  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在广东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提出了“五个始终”的要求。他指出:“我们要使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坚强有力地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把党建设好。”同月25日,江泽民在广州主持召开党建工作座谈会时,进一步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说:“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有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三个代表’,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七一”讲话发表后,立即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央和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理论研讨班,对“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研讨。在全国上下普遍形成的学习热潮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和实践准则。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将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宋海庆著,《论“三个代表”的形成过程.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白河、温敬元、刘明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年版。

  李新泰、孙占元主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1. 江泽民:从工程师到政治人
    2. 改革是怎样重启的
    3. 解密:李先念与江泽民的9次通信
    4. 江泽民论文化建设
    5. 江泽民对台八项主张的发表
    6. 江泽民1997年访美
    7. 江泽民在纪念聂荣臻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8.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节选)
    9. 江泽民与我国经济特区的初创
    10. 江泽民论与时俱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