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1954年上海市私营企业中“反对经济主义”问题初探
摘要:1953年和1954年,上海市在五金、纺织等主要行业的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中开展了“反对经济主义”的工作。这一工作表面上似乎是1951年底全国总工会对李立三“经济主义”错误批判的余波,实质上是对“一五”计划开始前后资本家破坏国家加工订货工作、企图操纵劳资关系所作出的反应。
经过“五反”运动,资方虽然在企业中的权威有所降低,但在私营企业被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的过程中仍利用一切机会谋取利益。在加工订货工作中,资方利用工缴货价核算中的“成本转嫁”机制,进一步谋取不当利润,并企图以物质利益腐蚀工人,破坏工人阶级长远利益和国家利益。上海市在私营企业中开展的“反对经济主义”,正是对资方“钻空子”行为的反应。工缴货价工作的收紧,使资方无法再将不合理的成本“转嫁”给国家;修订生产合同、提高定额,超额奖金视同企业利润征税等做法,为核减工缴货价工作做了准备;对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为“反对经济主义”奠定了群众基础。总之,“反对经济主义”挤压和切断了不合理的“成本转嫁”机制,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一环。
全文见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