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境外当代中国研究
金融危机以来的西方当代中国研究
发布时间: 2013-04-07    作者:刘杉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2012-06-22
  字体:(     ) 关闭窗口

  过去20多年来,西方学界以唱衰中国为基调,给西方各界描绘的基本上是一个贫穷、落后、愚昧、政治制度专制、经济制度缺乏西方式自由、政治体制也不昌明的中国,甚至是一个“即将崩溃”的中国。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地使西方研究者对中国的预言破产,使得很多对中国的权威性分析完全不符合中国后来的实际。这次金融危机使西方社会科学内部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激化。以当代中国研究领域为代表的一些过去长期被西方社会科学主流体制和规范边缘化的学术领域,过去几年来开始反思自身的特性,探寻未来的发展空间。

  当代中国研究领域依然受

  主流学术体制的掣肘现代社会科学学科体制和主流规范的制约,长期以来严重压缩了包括中国研究在内的区域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空间,这是西方当代中国研究偏离中国实际发展的体制性原因。从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看,当代中国研究是以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为主,既包括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社会学,也包括人文学科中的历史学、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等各主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门类,具有多学科整合的特性。当代中国研究的这种学术特性与西方现行学科体制强调细化研究、研究内容碎片化的现状是背道而驰的。

  同时,当代中国研究必须立足于深厚的人文历史知识基础,但很多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却具有政策研究特性,注重对热点问题的研究和跟踪。而西方社会科学学术界的一种主流观点认为,高尚的学术是远离现代热点问题的,研究是否具有政策的适用性则不是学者应该考虑的。而且,当代中国研究学者很多方面要依赖政府和政府引导的社会资金的资助,常常与国际政治斗争相联系,因而在很多时候是与崇尚清高、独立和正直的知识分子主流品性不相容的。当代中国研究在很多人眼里不是一种阳春白雪的学术正途,而是朝市之俗学。

  从理论发展和创新的角度来看,西方社会科学追求普适性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结论。西方当代中国研究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却没有重大的、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理论贡献给西方学界。这与拉丁美洲研究、非洲研究、苏联东欧乃至对中国大陆以外的东亚区域研究都曾经有重大理论发展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

  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来看,理性选择理论特别是形式模型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发展,给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在内的主要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工具和方法,也对大学的学术标准提出了更高的“科学性”要求。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科学主流强调理性研究方法,讲求研究模型的简洁精致和研究结论的可重复性,对当代中国研究领域常用的,以表意性、描述性为主的传统规范性研究持排斥态度。

  从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西方当代中国研究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是努力在学科规范和研究组织方面融入主流学科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的历史,是一个努力摆脱边缘化地位的过程。很多当代中国研究学者努力按照主流的偏好来选择中国研究的具体课题,运用主流喜好的研究方法和熟悉的概念、模式和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问题。但由于当代中国研究本身的特性,这一努力不仅使得当代中国研究有陷入知识碎片化和孤岛化的危险,而且融入主流的成效十分有限。

  当代中国的发展凸显西方

  主流理论和方法的困境西方的常规学术理论和分析逻辑在中国研究方面的失灵,不仅有学科体制掣肘的原因,也是很多学者在理论、方法和立场上沉湎于西方刻板的基本研究框架和思维习惯的结果。

  首先,西方的主流社会科学理论无法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

  现代西方社会科学其理论体系的主体基本上是建立在对西方世界各个方面历史发展的总结基础之上的,并没有在非西方国家获得足够的验证,甚至通常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无关。当把西方社会历史发展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用来解释甚至指导很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时候,它必然显露出固有的局限性。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西方学术界包括一些权威性学者的理论分析,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和制度基础有很多错误看法。西方权威的经济发展理论学者往往立足于西方经验和理性分析而坚持“制度优先论”。多年来,现代西方主流学者,以及世界银行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华盛顿共识”为基本指导思想,对中国发展有相当经典性的误判。

  从政治学理论来看,西方比较政治学家们迷恋的民主化进程也没有在中国得到系统的验证,包括认为经济发展会导致中产阶级的政治崛起,从而导致公民社会发展,并进而产生制衡政府的民主化发展的理论。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在治理体制、市场体制、法治、自由民主体制和金融体制等多方面违背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取得的。

  西方学界对当代中国发展研究经常出现误判,除了西方的常规学术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以外,西方社会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经常性的失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学者认为:现代美国经济学和政治学主流所偏重的理性选择理论,对于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稳定系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很多假设可以进行科学论证。但是,在分析不具有稳定特性的系统时,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效能极为有限,而且基本上没有预测系统的突变和发展的能力。今天的中国就正是这样一个处于转型中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系之内的很多制度结构处于转型之中,不具有稳定性,对今天中国的研究实际上不应该照搬西方社会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

  从对中国研究这一类的区域研究来看,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深入认识乃至亲身体验,可能是减少误解和误判,准确认识中国发展,正确理解中国经济体制变革、政治发展和社会变迁内在动因所必不可少的。

  其次,当代中国研究的基本研究立场存在问题。

  虽然中国的发展历程充满各种矛盾和谜团,研究上的不足是无法避免的,但西方学者对中国分析的一些失误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于,很多学者在基本研究立场方面无法客观地观察中国的实际发展。一些人还是抱有某种挥之不去的冷战情结,以一种揭露意识形态和国家的敌人的心态来研究中国。与此相应的是,很多学者对西方文化、西方社会体制和道德优势保持着自信心。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很多学者就一直把中国当做一个非正常国家。甚至西方社会的主流民意都对中国持负面的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不守规矩、制造混乱、不成熟的国家。一些人的研究习惯性地站在道德和制度高地俯瞰中国。多数对中国的研究是立足于一种新“东方主义”立场之上的,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看成是中国力图变成像西方国家一样自由、民主的过程。这突出表现在他们把中国各种大型的社会动荡都解释成中国人民对西方式自由民主的努力追求。西方金融海啸之后,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优越心态有减弱之势,但由于中国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客观存在,西方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认为西方社会体制和道德优于中国的基本立场还是没有根本改变。

  当代中国研究领域积极应对

  危机,努力把握发展机遇面对来自学科内外的挑战和给予的机遇,西方当代中国研究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应对,并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重视政策性研究,努力贴近中国的实际

  很多西方当代中国研究学者加强了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2011年最后一期的西方中国研究旗舰期刊——英国的《中国季刊》上,新一届的编辑班子阐述了《中国季刊》的新编辑理念,认为在今天的当代中国研究领域,人们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对中国的文学、媒体方面的兴趣在减小,新的《中国季刊》将吸引与政策相关的文章。

  实际上,李侃如等学者已经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智库的政策研究之中。很多学者也积极在《外交事务》,在包括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和胡佛研究所在内的智库主办的政策研究期刊上撰文分析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和问题。一些带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则通过布鲁金斯学会等智库出版。

  全球化信息时代研究技术手段的改进,也使当代中国研究有了一些技术方面的新特性。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一类交流工具的普及,给以政策研究为主的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方便。很多学者对用专业期刊以外的渠道来研讨学术问题重视不够,或无法迅速反映当代中国的相关问题。而现实是研究成果的发表渠道已多元化,观点和看法已能够实时交流。

  2加强与中国元素的正面互动

  加强与中国元素的互动,缩短与中国实际的距离,也是西方当代中国研究努力贴近中国现实的一种发展。近十年来,华人学者在西方当代中国研究中的角色越来越彰显。这在中国经济研究方面表现为与华人学者合作的主流学者增多,华人学者独立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面,华人学者数量增多和研究质量提高的情况也很显著。在国际学术会议和《中国季刊》、《中国研究》和《近代中国》等主要学术期刊上,常常出现华人学者的论文占多数的情况。很多用英文发表的当代中国研究文章很快就被翻译成中文,甚至有时是中英文版本同步面世。大陆学者也积极在西文的当代中国研究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外交事务》、《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对中国发展的看法,在主流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术成果。

  近几年来,中外学者的交流和互动日趋频繁,在国际关系研究和比较政治领域尤为引人注目。

  一些学者公开表达了对中国的正面看法。包括沈大伟在内的一些著名当代中国研究学者不顾“政治正确”的学界潜规则,公开对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表示了赞赏。李侃如的《应对中国的挑战》一书则从正面描述了中国的民意。傅高义的《邓小平与中国的变革》一书,更是给中国领导人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作出的一些艰难决策以相当的理解。当然,对中国的负面观点还是能够在西方朝野和学界内外赢得一些掌声。

  3努力弥补与主流学科规范的鸿沟

  还有一些学者则立足于当代中国研究深厚的人文基础,努力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拓展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术研究领域。如德国的韩博天与美国的裴宜理就力图从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和建设年代建立和发展的制度传统来理解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体制和政策。

  年轻一代的当代中国研究者凭借他们在新的学术规范下所受教育的优势,努力把理性选择、统计分析、博弈论、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更好地融入对当代中国的研究之中,力图从学术规范方面弥补当代中国研究与主流学科的鸿沟。当代中国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方面积极探索的努力,集中表现在三代当代中国研究学人2010年联袂推出的《当代中国政治:新的资源、方法和学科策略》一书中。

  西方当代中国研究人员

  结构发生变化1中国的发展使西方各界对中国研究产生浓厚兴趣

  虽然关于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还是争论热点,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是很多人认可的现实,而西方多国正身陷衰退泥潭。这使得越来越多的西方各界人士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实际上,不仅中国的发展给人的印象深刻,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或谜团,也使中国研究更为引人入胜。与西方社会更为相关的问题还包括:中国的发展对西方特别是以美国为主导的现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意义如何?中国影响力的提升对西方国家在全球的影响力,乃至对各个西方国家本身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的意义何在?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体制是否会击垮以新自由主义为意识形态的自由市场体制?中国是否会在将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并用中国的治理方式取代美国的治理方式?很多西方人把探究的目光投向中国,实际上也是出于一种对西方世界走向衰退的忧患意识。

  2当代中国研究队伍扩大,人员构成开始发生变化

  当代中国研究领域是一个开放性的综合性学术研究领域,有关当代中国各方面的发展都包括在内。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可以从事相关的研究。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有原来不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半路出家、把研究的重心转向中国治理体系分析的情况。实际上,不仅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学者很容易把中国研究纳入自己的学术耕耘计划,历史学也成为从事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主力学科。以研究中国近代史为专业方向的《近代中国》双月刊,近年来也开始注重当代中国的政策研究。关注当代中国发展的彭慕兰2011年当选为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成为第五位出任这一职位的中国研究学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代中国研究在历史学领域的地位。除了传统学科以外,很多西方国家在大学的商学院和法学院等职业学院也招聘了当代中国研究学者和教师。当代中国研究在西方社会科学中边缘化的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变。

  3多方面的投入使得学术研究与非学术研究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从当代中国研究的成果来看,学术界与非学术界的界限开始模糊。那些对中国有关方面具有体验和感悟的人士,对当代中国各个方面发展有兴趣的人士,也纷纷加入当代中国研究的阵营,通过自己对中国的考察和分析,推出有相当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实际上,一些很有社会影响力甚至学术影响力的当代中国研究成果是由这些学界外的研究者创造的。如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记者站站长马利德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研究,以及伦敦《卫报》驻华记者沃茨对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当代中国研究科班出身的学者在与社会各界的竞争中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

  西方各国政府和社会团体也对与当代中国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制定了更多相应的政策,投入了更多的资源。美国政府还推出了加速美国学生留学中国的政策。当代中国研究已经真正成为一个多方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

  当代中国研究的内容更新拓展

  步伐加快,影响层面提升1研究课题更新速度加快,跨学科研究受青睐

  由于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有关热点研究题目也相应地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从对中国政治和政府的研究来看,过去几十年西方中国研究的热门课题,包括政府发展与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腐败和关系文化、民族主义、“三农”问题、公民社会问题、社会抗争问题等,现在都有了很多的成果,不再是学术界众所关注的热点。现在虽然也有国家能力和中国的民族主义等研究成果推出,但多数研究是目标较狭窄的论辩性研究。

  这种状况,给多学科参与及跨学科交流的研究课题、其他学科和大学学术圈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从以研究历史、文化和语言为内容的传统汉学,到社会科学各个主流学科门类,很多原来不是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学者也开始从事或努力涉猎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政治和政府的研究。实际上,在当代中国研究有如此重要的实际意义的今天,如果学者们还是拘泥于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门类,就很难拿出得到社会认可的研究成果。

  2研究内容的时效性更显著

  由于中国发展和变化很快,有关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术成果在出版之后往往很快就过时,不再符合中国的实际。同时,有关中国的各种研究越来越向深层发展,政府和社会对中国研究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西方的当代中国研究学者很难像一些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一样,有丰厚的老本可吃,而必须坚持不懈地观察、分析中国的发展,甚至要不断反思和批评自己以前的看法和观点,并不断地搜集新的数据,拿出新的研究成果。多年以来,西方学者针对中国基层情况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也一直在持续不懈。

  3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术影响层面提升

  今天,西方各国的中国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对中国研究扩展到了运用中国经验来指导国家发展,探讨西方国家国内政治,或者以中国研究为基点,探讨人类社会和文化历史发展的宏观研究层面问题。在运用中国经验方面,“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是很多西方学者热议的内容。一些研究者开始认为:中国可能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自由民主体制的另一个可行的选择。中国研究的成果也成为一些西方人抨击本国政治经济体制各种问题的武器。一些学者在分析本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时候,也热衷探讨中国发展对当今由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意义。欧洲有很多人已经放弃了要引导中国走向西方式“文明”国家的企图,开始承认中国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主要角色。美国的一些人则把中国研究融入对美国现在的分析和未来的展望之中。一些以美国衰退为主题的书籍也用很多篇幅分析中国的崛起。

  一些学者从几百年东西方国际影响力此消彼长的宏观历史发展角度来探讨今天中国发展对全球未来发展、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意义。他们研究的一个中心内容是:近几百年来西方处于世界秩序主导者的历史是否会终结?

  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多方面的发展和转型,由于包括华人学者在内的世界各国学者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当代中国研究领域为世界社会科学的理论发展提供了一片热土。中国研究可能会像哈佛大学的裴宜理教授所展望的那样,从一个单纯的学术“消费领域”逐渐转变为一个社会科学重大的“生产领域”。可以说,西方当代中国研究正处于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发展时期

    1. 2015年以来西方当代中国研究的两个热点
    2. 2012年西方当代中国研究热点回顾
    3. 南开大学成立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
    4. “西方缺乏对中国的概括性研究”
    5. 西方当代中国研究的浮躁性——与欧洲传统汉学之比较
    6. 澳大利亚当代中国研究
    7. 新加坡当代中国研究
    8. 李文:“新中国社会变迁与当代社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9. 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委员会
    10. 宋月红:修史资政育人护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