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我前几年答应做《黄山市志》的学术顾问,想通过了解一本志书的编纂,掌握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前天到黄山市参加这本志稿的评审会。安徽我已来过三回,但到合肥,到省志办,这次还是头一回。刚才参观了你们的图书室、信息中心和各个编辑室、办公室,又听了朱文根主任的汇报,再加上平时的了解,我感到安徽地方志工作很有特色。在《安徽省志》续修启动会议召开时,王金山省长亲自到会讲话;在省志办为宣传《地方志工作条例》搞广场活动时,省人大副主任朱成林和副省长田唯谦都前往出席;你们编的《治皖一叶》,省领导都看,有的还作批示。这些说明,领导对地方志工作很重视,很支持。安徽是完成一轮修志最早的省份,也是二轮修志启动最早的省份之一。我不久前刚去过陕西和山西,在中指组与人事部合作评出的十位先进个人中,这两个省各有一名,你们省的马骐同志也在榜上有名。另外,你们的用志意识很强。《治皖一叶》只有一页纸,领导拿到就能看,送一页就能看一页,5分钟都不用。虽然短,但只要他看,就能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越短越有用,越长越没用,这也是辩证法。你们办《志苑》杂志,每期要采访一位市县领导,这也是引导大家读志用志的好方法。杂志里有市县领导的讲话,起码那个市县就愿意多订一些,而且会注意看。这好比吃中药要用药引子,有了药引子,药效就会明显。你们提出走出书斋看安徽,并开展读史活动,这说明你们很注意让方志工作者了解实际,拓宽视野,增加历史知识,提升业务素质。当然,方志办毕竟不是政策研究室,不需要搞对策研究;另外,制定的读书计划也要切合实际,书目和进度都要从方志办的任务出发。但要大家抽时间下基层,挤时间看史书,这个方向无论如何都是对的。志书是人写的,人的素质高,志书的质量才会高。队伍建设不仅要抓业务,也要抓思想;在业务建设中,不仅要抓修志业务的提高,也要抓对国情、地情的了解,抓对各种知识的积累。
对于今后的工作,我最近在河南、内蒙古、陕西、山西已讲过不少意见。但既然来了,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再强调一句,就是形势大好,切忌浮躁,振奋精神,继续前进。
连绵不断地编修地方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而且从唐代以后逐渐规范,明清以来更变成政府行为,由朝廷颁布修志诏书。但是像新中国这样从省到市到县三级设立修志机构,而且列入政府序列、拿出专门经费的,历朝历代还没有过。所以,我常说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是最重视修志工作的。特别是去年,国务院颁布了有史以来第一部修志法规《地方志工作条例》,使地方志工作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从此步入依法修志的轨道。现在,地方志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关注。各省都在纷纷制定本省贯彻《条例》的实施办法,你们省也出台了《安徽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综合年鉴的编纂单位过去五花八门,自从《条例》明确为地方志工作范畴后,很多地方都把它划归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了。河南省还把省政府的《河南大事月报》交给方志办来编,方志办的网站每天约有1000人点击,地位和知名度都比过去大大提高。近来进行工资改革,划分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大部分省份都把方志办划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现在,就连香港、澳门也要修志了,而且主动来找中指组联系。年初《香港志》编纂启动仪式举行时,我代表中指组前去出席,同中央驻港联络办领导一起向他们表示了祝贺。中央电视台为迎接香港回归十周年而摄制的专题片《香港回归十年》,就是用修志这根线来穿引整部片子的。澳门动作虽然晚一点,但起点很高。不久前,中央驻澳联络办领导还陪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专程到北京和我会见,明确表示修志是政府行为,要由特区政府主持,希望中指组给予指导。我表示,祖国大陆和港澳是“一国两制”,中指组只负责内地各省修志的组织协调和规划指导,但对港澳修志,一定会在人员培训、业务交流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所有这一切,都是《条例》颁布后出现的新形势,是地方志工作形势大好的重要标志。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能转化的。形势越好越要提醒大家头脑冷静,防止浮躁,这样才能维护好的形势,而不至于使好形势逆转。现在整个社会包括文化领域都比较浮躁,很多东西都是速成的,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书,不到一年就可以攒出来。地方志工作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如果不注意,这种浮躁之风也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比如,过去几年,许多地方启动二轮修志都比较慢;而这几年,二轮修志刚启动不久,许多地方又急于出书。古人说:“事以急而败者,十常八九。”如果急于出书,质量势必难以保证。
据一些了解情况的同志反映,现在出版的二轮志书存在不少问题。那些书我没有看,但我看了《黄山市志》的评议稿。我在评审会上讲了一个多小时,基本是讲意见。我认为稿子从篇章设计到内容安排,从体例到文字,问题都比较多。如果就这样出版,肯定会留下千古遗憾。之所以出现那么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首轮修志的经验没有拿出足够时间认真总结,对各部门撰写的稿件也没有拿出充裕时间认真统稿。地方志是一种特殊的资料性著作,在历史上是要长期起作用的,因此必须要经得住推敲,经得起历史检验。嘉庆年间的《宁国府志》距今已有200多年,但直到现在人们还在用。我们整理旧志时,也往往会评论这本好,那本不行。可见,我们的志书今后也会被后人评价。这就决定了志书不可能是几年内就修出来的东西,而是需要反复打磨的。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来指导地方志工作,使地方志工作也能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最近,中指组准备发个文件,对第二轮志书编纂提出若干指导性意见。这个文件虽然总共只有8条24款,全文不足2300字,但起草却用了三年时间。期间不知开了多少次座谈会,也不知修改了多少遍,目的就是为了能真正把首轮修志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为了让它对二轮修志不仅有用,而且可用。因此,制定这个文件的过程,可以说就是总结首轮修志经验的过程。刚才,有同志建议对省志的编修问题也要加强研讨,我看这个意见好,中指组办公室可以牵这个头。由此我想到,总结首轮修志经验,也可以分分类,细化一下。比如,从志种上,分省志、市志、县志、行业志、名胜志等等;从问题上,分体例统一问题、篇章设计问题、内容安排问题、文字表述问题等等。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进行研讨,使修志经验的总结更深入、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