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吉林省辉春“四清运动”探析
发布时间: 2009-09-03    作者:潘洪伟    来源:中国期刊网 2009-09-03
  字体:(     ) 关闭窗口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进行了以农村为重点、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运动”)1964930,中共吉林省委根据中央精神,确定全省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先在梨树、柳河、珲春和长春郊区城西公社进行试点。在四个试点县区中,浑春“四清运动”造成的影响最大,不但吉林省委极为关注,而且还引起了中央的注意。

  一、吉林省委把辉春作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地区的原因

  从所查历史资料分析,吉林省委把珲春作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第一批试点地区,应是基于珲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浑春地处中、苏()、朝三国交界,具有沿边、通海的独特地理位置,南端突出地带是素有“一眼望三国”之称的防川。珲春守东北前哨,为国防的重要门户。当时的珲春县有6个公社位于中苏边境,它们是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员越境外流去苏联的必经之地。据19628月珲春县委统计,1962年以前的年份,每年经此地外流去苏联的一般为35人。1962年外流去苏联人员剧增,当年的1月到7月苏联送与我国的外流居民有27人,加上公安局查获处理的13人,留居苏联的9人,7个月越境流苏人员就达49人。川除流苏人员外,中朝之间人员私自流动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因此,治理边境秩序、提高人民群众的边防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是当时吉林省委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

  1965年统计,辉春地区有十几个民族杂居共处,其中,朝鲜族人口最多,占全区人口的61.5%。民族多,民族风俗习惯差异大,加上“大跃进”的影响,使当时浑春的干群关系、民族关系都很紧张。当时中共吉林省委珲春县社教工作团委员会的领导人就认为:干群矛盾,民族矛盾,加上地理、历史、社会的原因,浑春县的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的斗争相当激烈严重。这些都需要以某种方式加以解决。从外部的政治环境观察,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论战进人高潮,两国关系也由恶化到彻底破裂,朝鲜战争后,中美关系也处在严重对峙中。当时珲春社教工作团的领导人认为,“浑春地处祖国边疆,美帝、苏修窥伺于侧,对我行施其渗透、破坏的阴谋,边防线上的敌我斗争,是相当复杂的”,但唯有中朝友谊是巩固的。[2]外部政治环境的压力,也是吉林省委把珲春作为“四清运动”试点的原因之一。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珲春属于被占据最早、被统治时间最久的地方之一,也是日帝苦心经营的反苏反共的前哨阵地。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在珲春特别加强了统治,除了一般的军政机构外,还设置了大量的警宪特等反动组织和名目繁多的群众性特务组织,如“正义团”、“夜警团”、“自卫团”、“打猎队”、“烧炭队”等。敌人利用强制规定和利益诱导的手段,使靠近边境的居民,凡十八岁以上的大都参加了这些组织,如春化公社有一个生产队三十六户人家,其中参加过日伪特务外围组织的就有三十四户。[2]在“左”倾思想横行的年代,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必然引起中央和省委的注意。

  阶级斗争的需要,民族团结的需要、边防外事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社会历史问题的复杂性,是吉林省委决定在珲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动因。

   二、辉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历史进程

    1. 山西农村“四清”运动述评
    2. 湖南四清运动述评
    3.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共同富裕政策思想回顾
    4. 当代中国史学研究基本问题探析
    5. 城市人民公社公共食堂成因探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