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香港
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香港问题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 2010-10-13    作者:叶张瑜    来源:国史网 2010-10-13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大局出发,保持了沉着冷静的态度,尊重香港的事实,采取了特殊的策略和政策,为解决香港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暂时不动香港,维持现状”

   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梦寐以求的理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执著追求的目标。1949年,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节节胜利,准备挥师南下解放全中国时,香港问题便凸显出来。事实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1949年初就开始考虑如何处理中英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香港问题。119,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在原则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这种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在执行的步骤上,则应按问题的性质及情况,分别处理。凡问题对于中国人民有利而又可能解决者,应提出解决。其尚不可能解决者,则应暂缓解决。凡问题对于中国无害或无大害者,即使易于解决,也不必忙于去解决。凡问题尚未研究清楚或解决的时机尚未成熟者,更不可急于去解决。总之,在外交工作方面,我们对于原则性与灵活性应掌握得很恰当,方能站稳立场,灵活机动。” 1 这一外交方针为解决香港等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依据。香港问题是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产物,是强权外交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之一,是“必须取消”的,但当时香港问题“解决的时机尚未成熟”,“更不可急于去解决”。对此,毛泽东在2月与斯大林派来的代表米高扬谈话时对此作了明确的说明:“目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过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须要采取另一种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急于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相反,恐怕利用这两地的原来地位,特别是香港,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有利些。总之,要看形势的发展再作最后决定。” 2 这实际上说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作出“暂时不动香港,维持现状”的政策了。因此,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抵粤港边界时没有长驱直入,而是按兵于深圳河畔。[]

  “暂时不动香港,维持现状”,是中共领导人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一项原则的坚定性和斗争策略的灵活性高度结合的战略决策。当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必然会彻底解决帝国主义侵略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要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不过是时间问题,但当时条件尚未成熟。首先,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上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军事上的包围和经济上的封锁;国内面临着新生政权尚未稳固、经济上千疮百孔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退踞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是主要的敌人,如果过早提出香港问题会多方树敌。而把香港暂时留在英国人手里,有利于分化、瓦解资本主义阵营。其次,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和禁运,保留香港这个与西方世界的贸易和运输的通道,有利于开展同西方国家以及海外华侨的来往,引进国内必需的物资、技术、资金和人才,开展进出口贸易。事实证明,“暂时不动香港,维持现状”战略决策执行的结果,初步达到了中共的预期。一是对分化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发挥了重要作用,迫使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其在香港的特殊利益,不顾美国的反对于195016正式承认新中国。而新中国在与英国讨论建交问题时,也没有就香港问题进行交涉。1950129,在中英建交谈判过程中,毛泽东指示周恩来:“胡阶森[]来时应与谈英国与蒋介石关系问题及建立外交关系的其他问题,而不要谈收回兵营问题。”[3]二是香港作为大陆与外界联系的渠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美国对新中国进行全面封锁和禁运时,香港为祖国提供了石油、化学品等重要物资。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