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各项科考任务启程回国
作者:崔静    发布时间:2010/03/06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华社“雪龙”号3月5日电 在圆满完成各项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后,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的100多名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破冰船,于当地时间5日20时(北京时间5日23时)驶离中国南极中山站,启程回国。

  在中山站期间,考察队顺利完成了12项科学考察工作,包括首次应用无人机进行大范围南极海冰勘测、首次开展大面积南极地物光谱采集、在中山站附近建立永久性自动验潮站等,涉及遥感、冰川、生物、高空物理等多个学科。

  由30人组成的两支南极内陆考察队——昆仑站队和格罗夫山队在南极冰盖上开展了为期55天的科学考察活动,在冰芯钻探、天文观测、测绘、地质调查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与此同时,中山站基础设施建设有序进行,总建筑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车库、空间物理观测栋、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等新建筑基本完工,部分建筑交付使用。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袁绍宏表示,若航行顺利,考察队将按照计划于4月初返回祖国,其间,“雪龙”号将再次穿越素以风大浪高著称的“魔鬼西风带”。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于2009年10月11日从上海启程,乘坐“雪龙”号奔赴南极,先后完成了对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的科学考察任务,这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首次执行“一船三站”科考活动。

特写:依依南极情
——记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撤离中山站启程回国

  新华社“雪龙”号3月5日电 5日,坐落于南极拉斯曼丘陵的中国南极中山站处处充满离愁别绪。完成各项考察任务的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在与17名越冬队员一一告别后,陆续撤离中山站,踏上回国的归途。

  未来的365天,17名越冬队员将在苍茫的南极大陆上忍受酷寒天气,度过漫长极夜,体验蔬果匮乏的艰辛。临别前,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袁绍宏向每一名越冬队员敬上一杯酒,祝愿他们在南极越冬期间平安、快乐。

  16时30分,袁绍宏带领几名考察队员乘坐最后一架次直升机从中山站起飞,在中山站上空盘旋3周后,飞向停泊在中山站附近海域的“雪龙”号极地破冰船。中山站广场上,以中山站站长胡红桥为首的越冬队员们不住地向飞机挥手再见,久久不愿离去。

  “每一名越冬队员都是带着梦想来到南极的,相信我们一定能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充实、快乐地过好在南极的每一天,”与队友们告别时,越冬队员张训途动情地说。

  20时30分,伴随着3声悠远雄浑的汽笛长鸣,“雪龙”号正式调转船头,朝着北方、向着祖国的方向缓缓航行。位于“雪龙”号6层的驾驶室内,考察队员们争相通过高频对讲机,与中山站的越冬队员告别。

  “保重身体”“注意安全”“等着你们胜利归来”……队员们纷纷将祝福送给留守在中山站的越冬兄弟们。

  “与大家朝夕相处这么长时间,离别时心里有蛮多感伤,希望大家在未来的一年里坚定信心,因为南极事业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去创造,我衷心祝福你们,希望大家有缘再相聚。”首次参加大陆南极考察的台湾研究人员郭富雯满含深情地说。

  “队友们,再见!中山站,再见!”当“雪龙”号渐行渐远,聚集在驾驶室内的考察队员们齐声高喊。告别声穿越横亘在“雪龙”号与中山站之间的重重冰山,在孤寂的南极拉斯曼丘陵上空久久回响……

    1. 南极中山站庆祝建站21周年
    2. 中国在南极中山站建成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
    3. 2009年12月6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