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 阅读提示 >> 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向中国导弹之父学什么
发布时间: 2009-11-01    作者:萧雨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9-11-01
  字体:(     ) 关闭窗口
   时下,想创业的年轻人恐怕不在少数。然而,据统计,中国大学生毕业以后创业比率不到1%,而有些国家能达到20%。为什么中国学生创业比率如此之低?我曾问过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的回答是:“有利的事,都被人占着;没利的事,我也不感兴趣。”他的想法很可能代表一些想创业却提不起精神的年轻人的心态。

  毫无疑问,社会应该为年轻人创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比如,提供较宽松的税收环境,提供更多的小额贷款名额……然而,我以为,除此之外,培养一种健康的创业心态对年轻一代恐怕更为重要。

  希望自己能像当下最成功的企业家一样创造出巨额利润,这种念头并没有错。事实上,企业家给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他所创造的价值,价值越大,其利润自然也就会越高。但是,一个企业家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奋斗才能成功。在此之前,默默无闻是常态,亏本经营是常事儿。所以,想创业的年轻人如果眼睛只盯着市场里“红得发紫”的明星们,那真可能一事无成。

  那么,到哪儿去寻找自己的创业机会呢?我们常说,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又有哪些亟待开发的领域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呢?有句广告词说得好:高度决定视野,观念改变眼界。只有真正站得高的人才能看得远。

  于是,我想到了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春节前夕,胡锦涛主席在探望钱老时,特别夸奖了他创立“沙产业”的功绩。胡主席对钱老说:“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戈壁沙漠里试制导弹时,钱老看到当地农牧民过着贫困艰辛的生活,就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帮助农牧民改善生活。他发现,虽说戈壁沙漠荒凉贫瘠,却有着另类生机。能在戈壁沙漠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沙棘、甘草等植物,不仅耐干旱、抗风沙,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野骆驼、野黄羊等动物,竟能在几乎滴水不见的戈壁沙漠里生活得悠然自得。经过认真研究和考察,钱老在80年代就提出“沙产业”的设想:中国沙漠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差不多,沙产业就是在沙漠上搞大农业,而这个大农业的核心就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使“不毛之地变为沃土”。为了实现沙产业的理想,他甚至把自己获得的奖金捐献出来,用于支持沙产业的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导弹之父创立“沙产业”的故事告诉我们,仅仅把创业中的“业”字当做自己的私利,就会在无形中限制你的视野,而当你把它看成是社会“大业”的一部分,当你把自己的“小利”融入社会的“大利”之中,创业的天地就会变得宽广无垠。

  有志创业的年轻人,我们不该向中国导弹之父学学吗?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