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 建党百年大事点读
《论持久战》发表
发布时间: 2021-03-18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2007年3月14日第2版
  字体:(     ) 关闭窗口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长篇讲演,题目是《论持久战》。讲演结束时,毛泽东坚定地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就一直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开始后,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华北危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出现了。身为国民党副总裁的亲日派汪精卫就是他们的突出代表。蒋介石集团虽已进行抗战,但仍表现出了动摇。抗日战争开始后一年内,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严重失利,丧师失地,节节败退,而日本侵略军则长驱直入,在战争第一年就侵占了我华北、华中大片国土。这就在一部分人民中产生了严重的悲观失望情绪。

  与此同时,“速胜论”的观点也有相当市场。国民党内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胜。1937年8月,淞沪会战时,蒋介石集团指望英、法、美等国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因此,有人武断地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苏联一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时,有些人认为徐州会战就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存在着盲目乐观的轻敌思想,过于看重国民党的200万正规军,以为抗战就能够速胜,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

  抗战爆发后,与“亡国论”和“速胜论”相比,在全国抗战的阵营中,有很多人也认识到中国的抗战将会持久地进行,不会很快取得胜利,并且相信中国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人们对持久抗战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国民党蒋介石提出的“持久战”,基本上就是一种单纯军事上的指导方针,是单纯的军队和政府的行为,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础。

  中国怎样去和日本侵略军进行持久战,怎样才能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等。很多人坚定地拥护抗战,拥护持久抗战,但是他们对于中日两国的实际情况,对于这场战争的能力和发展规律,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因而对战争的发展趋势和结局缺乏冷静的思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感有必要对抗战十个来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

  毛泽东1936年7月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毛泽东始终坚持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说:“抗战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相继发表文章,论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以及实行持久战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条件、方法等问题。

  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对抗战开始后十个月经验的总结中,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30日,在延安《解放》周刊第40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同时,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首先科学地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特点、战争的性质、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指出,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其战争力量虽强,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同时它又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够得到世界上的广泛支持与同情,特别是中国有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种进步因素为代表,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这些因素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毛泽东根据中日双方的特点,还科学地预见了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他着重指出,第二个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对中国来说是很痛苦、很艰难、很残酷的阶段,但这又是中国由弱到强、最终战胜敌人的“转变的枢纽”。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战略方针。他还特别强调了游击战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意义,在同时期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它作了更全面、更详尽的论述。

  毛泽东还科学地提出和论证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这些清晰而符合实际的判断,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发展过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论持久战》的发表,使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得到了愈来愈多人的钦佩与尊重。一位外国记者评论说,不管他们对于共产党的看法怎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的轮廓。抗日战争的发展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分析判断和采取的战略策略的正确。

  这部著作,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国民党将领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周恩来从武汉到香港时,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论持久战》为英文向海外发行。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毛泽东很重视这件事,为英文本写了序言。毛泽东在英文版的序言中说:“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在海外,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得到了高度评价。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