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与史料 >> 五年经济规划 >> 第九个五年计划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说明
发布时间: 2009-07-29    作者:李鹏    来源:《人民日报》和新华社 1995-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是有成绩的。不少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增强了活力,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壮大。但从总体上说,企业改革仍然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薄弱环节。不少企业活力不足,生产经营比较困难。这是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焦点。现在,由于市场、价格的放开和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一方面使企业改革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也为推进企业改革创造了条件。对于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在全党上下已经取得共识。关于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在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在泽民同志最近的重要讲话中,已经阐明了,这次《建议》又作了明确的规定。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九五"时期,务必把国有企业的改革真正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开阔思路,大胆试验,勇于探索,加大改革力度,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行分类指导,是《建议》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国有企业数以十万计,分布在各个领域,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不相同。我国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国家必须重点抓好一批在国民经济中起骨干作用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保证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对国有小型企业,可以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改革和改组的步伐。特别是县属企业,可以放得更开一些。放活小的有利于集中精力搞好大的,也有利于搞活整个国民经济。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在改革中都要做好国有资产的界定和评估,认真加强管理,切实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已确定的2000多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以及18个试点城市,要继续做好,及时总结和积极推广试点的经验,以点带面,促进面上更多的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在国务院正在集中力量抓好全国1000户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改革和发展。在这当中的800多家工业企业,占全国国有工业总资产的百分之六十三,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利税的百分之七十四。这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一般都是国家独资或国家控股的,搞好了也就抓住了大头,有利于壮大国有经济实力,增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能力。目前相当多的国有企业负债率高,生产经营困难。各级政府要根据不同情况,创造条件,帮助这些企业改善处境。对于那些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重,而又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要投入一笔资金,采取三项措施:一是鼓励企业兼并,对被兼并企业的部分债务实行免息、停息和推迟偿还本金;二是把相当一部分"拨改贷"形成的企业债务转为国家投资;三是冲销破产企业的债务。这对企业改革将是有力的推动。当然,所有这些措施都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有步骤地进行,防止出现"赖帐"现象。目前国家财政困难,财力有限,企业不能都靠国家拿钱来搞改革。所有企业都应当眼睛向内,在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上下功夫。事实证明,只要把改革、改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企业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

  在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其他方面的改革也要抓紧进行。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积极培育和规范金融、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市场。要加快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深化宏观调控体系改革。这些方面的改革,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改革顺利推进的保证。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要求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系,既保障国家的所有者权益,又维护企业的法人地位。近几年各级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一定进展,还要继续深入进行。总的设想是,把综合经济部门逐步调整和建设成为职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组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或改组为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

  五、努力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把物价涨幅控制在社会各方面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关系发展、改革和社会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实践经验证明,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时期,引发需求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因素比较多。"八五"后期通货膨胀率比较高,今年要努力把物价涨幅控制在百分之十五左右。"九五"期间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又要继续理顺价格关系,对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导致物价上涨的压力,必须有足够的估计。为了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并为深化改革和社会稳定创造条件,必须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九五"期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努力做到使物价上涨率低于经济增长率。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要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八五"期间投资规模过大,结构又不尽合理,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从"八五"开工结转到"九五"的在建项目已相当多,各地区、各部门又提出大量新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提出,要合理确定投资总规模,集中力量保重点。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并建立项目资本金制度,以加强对投资的约束。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九五"期间投资仍将保持一定的规模,但投资增长速度应该比"八五"低一些,投资率按百分之三十安排是合适的。投资增长是有限度的,受到财力和物力的制约,不可能把需要办的事在"九五"都办完。有的项目可以在"九五"上,有的可以在"九五"做好前期工作,下个10年再上。这次把"九五"计划和15年的远景目标结合起来,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兼顾当前和长远。在适度控制投资总量的同时,要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增加对农业、科技教育和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

  《建议》提出,"九五"期间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处理好财政问题,是制定"九五"计划的一个难点。现在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相当困难,赤字不断扩大,债务负担很重。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过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九五"期间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做到大力减少、基本消除财政赤字,努力控制国债规模。这两项任务是互相关联的,也是十分艰巨的,必须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使收入增长高于支出的增长。开源的办法是继续完善税制改革,适当调整有关税率,扩大税源基础,合理开征新的税种,逐步取消税收减免,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同时,要努力控制财政支出。各个方面都要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原则,杜绝各种浪费现象,压缩各项行政费用。现在各地区各部门预算外资金数量很大,管理不严,为贪污犯罪活动提供了方便。国务院将尽快制定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以利于堵塞财政漏洞和防范腐败。"八五"期间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增长很快,流通中的货币过多,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为了逐步消化历年积累的通货膨胀因素,必须控制货币信贷总量,逐步使货币供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六、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