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与史料 >> 五年经济规划 >> 第九个五年计划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说明
发布时间: 2009-07-29    作者:李鹏    来源:《人民日报》和新华社 1995-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关于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确定"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建议》的一项重要任务。目标的确定,既要鼓舞人心,又要实事求是。根据原定的战略部署,到2000年要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经过八十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预计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今年可以提前实现。这样,就需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议》提出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是积极的,也是留有余地的。从1980年到2000年,在全国人口预计增加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关于"九五"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央政治局认为,编制计划时按年均百分之八左右安排为宜。按照这样的速度,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可以超过;整个九十年代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百分之八至百分之九的要求。

  在下世纪初,我国要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前进,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下世纪头10年是向第三步目标迈进的重要阶段。《建议》提出,这10年的奋斗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小平同志八十年代初在提出用20年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时说过,这是雄心壮志。在经济总量已经比较大的基础上,下世纪初用10年时间再翻一番,应当说也是雄心壮志。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综合国力就会再上一个大的台阶。人民生活将显著提高,虽然还是处于小康阶段,但是与2000年的小康水平相比,将是更加宽裕的。

  《建议》所提出的"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都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九五"期间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201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规范化、法制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今后15年的重要奋斗目标,也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所以,不论是制定计划纲要,还是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都要把改革和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为了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建议》强调必须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并且提出了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重要方针。这些都是过去17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今后15年必须认真贯彻的。从以往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来看,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至为重要。发展是目的,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才能解决,《建议》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都体现了积极发展的精神。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妨碍发展的许多体制上的深层次矛盾,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得到解决。稳定是发展和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现在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换时期,各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要注意保持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而稳定又必须在发展和改革中才能长久保持。发展、改革、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我们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当然,在实际工作安排上,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条件和环境,可以有所侧重。从长远来看,要求三者关系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发生一点波动,是不容易的。但是,我们要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避免大的波折,保证今后15年远景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切实加强农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今后15年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议》提出,要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这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重点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科技、教育。在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振兴支柱产业,培育高技术产业,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建议》在这些方面都提出了任务和方针政策。现在,我着重讲讲加强农业的问题。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是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今后15年,在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人口仍将大量增加,农业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很突出。《建议》对"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两大任务:一是保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增加,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包括使目前还处于贫困状态的几千万农村人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这是两个艰巨的任务。到本世纪末,全国每年大约增加1400万人口,按照"八五"时期人均占有粮食水平计算,2000年粮食总产量必须达到9800亿斤。要努力争取达到10000亿斤,才能更主动一些。必须看到,国际市场粮源有限,我国不可能大规模进口粮食。进口一部分粮食,主要是为了调剂品种,增加储备。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是不小的,只要措施得力,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我们既要看到粮食问题的严重性,但也不能悲观失望。

  多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要重视农业,特别是重视粮食生产。从实际情况看,这个要求落实得不够好。现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耕地在逐年减少,基建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比重降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近几年粮食产量出现了新的徘徊。《建议》强调了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搞好黑龙江、新疆和黄淮海等地区的连片开发。加大科教兴农的力度,实施"种子工程",推广节水、节肥等适用技术。继续实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粮食调出省、区要提高粮食商品率,调入省、区要提高粮食自给率。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北增南减,南方稻谷产量下降,而大米又是我国居民的基本口粮。南方各省、区,尤其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发挥自然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优势,率先建立起发达的农业。要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把发展养殖业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发展水产和耗粮少的家畜家禽,改善食物结构,缓解对粮食的压力。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结合起来,促进贸、工、农一体化。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力,实实在在地促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提高。

  四、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