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于“九五”和后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我着重讲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这是今后十五年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而又难度最大的一项任务。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一定要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产。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22%的人口,粮食生产有特殊的重要性。2000年粮食总产量要保证达到4900亿公斤,力争达到5000亿公斤。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很大,能够立足国内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重视农村科技队伍建设,推广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疏浚中小河流,增强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搞好黑龙江、吉林、新疆、黄淮海等地区的粮棉生产基地建设,继续扶持粮棉集中产地发展经济。加快发展农用工业,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坚持和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依法保护耕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和节粮型畜禽养殖。鼓励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有机结合,推动农工贸一体化,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林、牧、副、渔各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和引导农村集体、农民个人和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要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植树造林,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为农服务的产业。注意节约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为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乡镇企业宜相对集中,并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要积极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推进国有农场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理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建立健全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办好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必须高度重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严格执行现行的规定,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巩固工农联盟。
第二,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今后十五年,国家要集中必要的力量,在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工业方面,建设一批大型工程,包括: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山西、陕西、内蒙古煤炭基地,南昆铁路、南疆铁路和神黄铁路,公路国道主干线,通信光缆干线网络,以及一批大型港口、机场等。这些重要工程,有的是“九五”建设的,有的是“九五”做准备,下世纪初开始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投资多,建设周期长,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要根据市场需求,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等支柱产业,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发展支柱产业,要提高技术起点,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增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形成经济规模,注重经济效益。
发展轻纺工业,对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扩大出口,积累建设资金,具有重要意义。要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增强竞争能力。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要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合理的布局和结构。继续发展商业和生活服务业,发展旅游业以及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产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增加城乡劳动就业和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的要求是,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区域经济与发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性的关系。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若干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经济区域。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是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发展快慢不同,地区差距有所扩大。在“九五”期间,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中西部地区资源勘查,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增加财政支持和建设投资;调整加工业的布局,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合作,鼓励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引导人才向中西部流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加快改造和调整的步伐,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地区差距是历史形成的,缩小差距需要有个过程。从根本上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快一些,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东部地区要发挥已有的优势,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方面,为全国提供新的经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很大,只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增强经济活力,就一定能够加快发展,有些地区甚至会后来居上。
第四,努力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现在物价上涨幅度仍然偏高,加之“九五”时期要继续理顺价格关系,物价上涨的压力很大,必须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根据对各方面条件的综合分析,“九五”期间的宏观调控目标,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0%,物价上涨幅度明显降低,首先要努力使之低于经济增长率。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保持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在建规模,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投资效益。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现在国家财政困难,作为振兴财政的第一步,要继续完善税制,调整有关税率,扩大税源基础,取消税收减免,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增收节支,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要适当控制货币供应总量,保持币值的稳定。根据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调整贷款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一步增强国际支付能力。
第五,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九五”时期,扣除物价上涨因素,预计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左右。要积极拓宽城乡就业渠道,不断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注重提高生活质量,把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同时努力改善交通、通信、供水条件和生活环境,发展社会服务,加强公共福利设施建设,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这些年来,我国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至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靠全体人民再经过几十年努力,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合理引导消费,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把生活改善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
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九五”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贫困地区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认真落实扶贫攻坚计划,继续增加并管好用好各项扶贫资金,加强开发性扶贫。动员全社会关心扶贫工作,以多种形式支持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的群众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重视扶持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逐步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帮助城市贫困人口解决生活困难。
各位代表!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保卫国家安全,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必须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防实力。要重视科技强军,加强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把武器装备的发展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优先发展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着重加强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继续调整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结构,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运用军工高技术发展船舶、飞机、卫星等民用产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和国防动员体系。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加强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