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与史料 >> 历次人民代表大会重要文献 >>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次会议
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0-03-25    作者:    来源:新华网 2005-03-05
  字体:(     ) 关闭窗口

━━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认真实施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得到缓解,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抑制;另一方面,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势头。计划执行情况总的是好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15亿元,增长9.5%,高于年初的预期目标,主要是由于投资增幅较高和出口增长强劲的带动。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增加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比预期目标降低0.5个百分点。受粮价上涨和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9%,略高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和国内经济增长加快,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5.7%。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效益明显提高。针对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突出问题,中央果断决策,及时采取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遏制了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季回落,消费需求有所回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073亿元,增长25.8%,增幅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增幅为22.6%,比一季度回落20.4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50亿元,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6356亿元,增长2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342亿元,增长38.1%。

(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43384亿元,增长8.3%。

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粮食播种面积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趋势,恢复到1016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左右。粮食总产量达到4695亿公斤,增产388亿公斤。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得到加强,优质粮食和蔬菜水果品种比重上升,棉花获得较大丰收,畜牧业、水产业发展加快。

能源建设得到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陕京二线输气管道、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煤矿安全改造、大型煤炭基地、农网改造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2亿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055万千瓦。铁路新线投产1433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4.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76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2亿吨。广州、重庆、青岛机场新改建工程相继竣工,一批支线机场建成投入使用。

传统产业升级加快,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纺织行业差别化纤维用量比重达到2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重达到32.5%,提高7.5个百分点。钢材板带比达到33.7%,提高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完成增加值增长23.1%,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幅6.4个百分点,生物、集成电路、软件等一批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正在形成。

(三)西部大开发取得新进展,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2004年,安排新开工重点工程10项,总投资约800亿元。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如期实现全线商业运营。西电东送全年新开工装机容量800万千瓦,形成2000万千瓦以上的总供给能力。青藏铁路新铺轨396公里。兴义、拉萨、和田、延安等新建和扩建机场投入使用。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完成退耕还林66.7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325.5万公顷,治理严重退化草原560万公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技术项目实施顺利,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全面展开。东、中部地区在宏观调控中继续推进特色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粮食收购市场全面放开。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建立。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开始实施。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减免了农业税。启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全面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再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495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工作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548亿美元。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进出口贸易顺差320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改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年末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增长13.3%。服务领域投资继续增长,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数量明显增加。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顺利推进。

(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出新步伐。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又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组织实施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生物、软件等领域建成了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业技术研发工作稳步推进,自主研制和国际合作生产支线飞机取得重要进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两基”人口覆盖率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规模继续回升,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000万人。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9个省级、241个地市级和1410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建成,290所紧急救援中心和2074所传染病治疗机构建设项目陆续开工,部分项目建成使用。中西部地区艾滋病、血吸虫病重点防治县和合作医疗试点县的3787个乡镇卫生院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5.87‰。

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农村广播电影电视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三河三湖”、渤海等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加紧实施,部分水域水质有所改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库区及影响区的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危险废物以及火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南水北调东线治污步伐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又有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和长江中下游重点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绩,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部分地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得到提高。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3亿人、1.24亿人、1.06亿人和682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实际增长6.8%。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和640万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有所缓解,但还没有根本解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继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受到很大制约,气候条件存在不确定性,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好势头的难度加大。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依然偏大,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扩张的冲动较强,投资需求膨胀还有可能反弹。三是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煤电油运仍相当紧张,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一些地方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四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远不能适应农村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五是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一些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六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消除。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对这些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