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与史料 >> 历次人民代表大会重要文献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次会议
为全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社论)
发布时间: 2009-08-19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09-08-1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为全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社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同志代表国务院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这个报告综合地说明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全国人民为实现五年计划而奋斗的任务。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以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计划。发展以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人民长时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但是,过去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面,在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面,这种愿望不过是一种幻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以后的今天,中国人民才有可能把发展工业的愿望变为实际行动,才有可能有计划地发展和改造国民经济,以便逐步地把我国建成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的要求而制定的。要全部实现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大约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还只能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工业建设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在工业建设中,重工业的建设又占最重要的地位。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支出总数是七百六十六亿四千万元,其中有百分之四十点九是用以发展工业的。这还不包括为工业用的地质勘察和设计等费用在内。五年内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是四百二十七亿四千万元,其中有百分之五十八点二是用于工业建设的。同时,在工业投资中,属于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方面的投资占百分之八十八点八,属于轻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方面的投资占百分之十一点二。我们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以必须积极地建设重工业,是因为只有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即建立起现代化的冶金工业、机器制造工业、电力工业、燃料工业、基本化学工业等等,我们才可能制造现代化的各种工业设备,使重工业本身和轻工业得到技术的改造;我们才可能供给农业以拖拉机和其他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供给农业以足够的肥料,使农业得到技术的改造;我们才可能生产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如火车头、汽车、轮船、飞机等等,使运输业得到技术的改造;我们也才可能制造现代化的武器,来装备保卫祖国的战士,使国防更加巩固;我们也才能够显著地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不断地增加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是说,这才能够使我们的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才能为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物质基础。这是我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长远利益。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两个重要的部分。根据计划,到一九五七年,全国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一亿一千多万户的三分之一左右;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也将有增加。同时,五年内,私营工业的大部分将转变为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而私营的现代工业的大部分将转变为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的企业;私营商业的零售额有一半以上将转变为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商业和合作形式的小商业,同时有一部分私营商业将被国营商业和合作社营商业所代替。五年计划的这些目标是和我国宪法第四条的规定完全一致的。宪法第四条规定:“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现在五年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步骤应该说是完全适当的。

  除了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要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外,第一个五年计划还规定了要努力发展农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扩大城乡和内外的物资交流,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事业。这样才能使农业能够供应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产品,使交通运输业能够适应于国民经济日益高涨的要求,使商业能够保证市场的正常发展和物价的稳定,使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事业能够培养出大量为国家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所必需的人材。同时,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劳动人民的生活将逐步地得到改善。整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充分注意了努力促进各少数民族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毫无疑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将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开始改变我国国民经济的落后面貌。这也就是说,我们将在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决定意义的胜利。

  我国第一个五年的建设规模是很大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我国在五年内进行建设的限额以上的基本建设单位,包括新建的和改建的在内,共有一千六百个,其中工业建设单位有六百九十四个,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一百五十六个单位是它的中心。这些建设单位的规模都比较大,技术都比较新。除了限额以上的基本建设单位以外,还有限额以下的建设单位六千多个,其中工业方面的约有二千三百个。这些建设单位,虽然规模比较小,但也是发展国民经济所不可缺少的。上述限额以上的建设单位,有四分之三以上在五年内可以建设完成;限额以下的建设单位,绝大多数在五年内可以建设完成。毫无疑义,这些单位建设完成,对于我国的工业、农业、运输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按照计划,五年内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将增长百分之五十一点一。在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合作社营、公私合营的工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将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六十一到一九五七年上升为百分之八十七点八,私营工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将相对地下降;生产资料的产值所占的比重,将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三十九点七上升为一九五七年的百分之四十五点四,消费资料的产值所占的比重,将相对地下降。适应于工业农业的发展,在运输交通业方面,不论铁路、水道或公路汽车运输的货物运转量,五年内都将增长一倍以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五年内将增长百分之八十左右。在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事业方面,也都有相当的发展,其中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在五年内将增长百分之一百二十七,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机构在五年内将增加二十三所。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执行了两年,一九五五年的计划正在执行中。过去两个年度计划执行的结果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事业是不断地向前推进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力量是一年比一年增长的。可以肯定,只要全国人民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完成和争取超额完成五年计划所规定的各种指标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应该具有充分的信心,为全面地和超额地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部分的任务,都是很艰巨的,后三年的任务要比前两年更为艰巨。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应该充分地估计到各种困难,并寻找克服困难的各种办法。我们应该加强各方面的工作,勤勤恳恳地谦虚谨慎地完成自己所担负的工作任务,以百折不回的精神,争取五年计划任务的全部实现。

  在实现五年计划的斗争中,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担负着最重大的责任。每一个工人,不论他站在哪一个工作岗位,都应该每天、每月、每年完成和争取超额完成生产指标或工作任务。只要每个工人都完成自己的任务,五年计划的完成就有保证;只要每个工人都超额完成自己的任务,五年计划就一定能够超额完成;只要我国工人阶级努力发挥领导的作用,并以自己的光荣劳动来为国家和人民不断创造巨大的财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就一定能够胜利。

  在为实现五年计划而进行的斗争中,我国五万万的农民是伟大的力量。在我国已有的工农联盟的巩固基础上,全体农民应该更加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农业的发展跟上工业的发展。农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觉悟,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保证五年计划完成的决定因素之一。

  一切科学技术工作者,所有服务于国家的行政、司法、公安、外交、国防等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实现五年计划的斗争中都担负着光荣的重大的责任;广大的青年和妇女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日益发挥着积极性和创造性;工商业资本家应该更加积极地接受社会主义的改造;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更要同心协力,更加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事业,更加提高革命的警惕性,防止和肃清一切反革命的破坏活动,以保证社会主义在我国的胜利。我们的胜利就是帝国主义和一切反革命分子的失败。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伟大的计划,它将开始改变我国百年来经济落后的历史面貌,把我国向工业化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推进一步。全国人民必须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动员起来,兢兢业业,克服困难,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为全部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

  (《人民日报》1 9 5 5 0 7 0 8 第1 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