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图书评介
游走于个人与历史之间
发布时间: 2010-08-26    作者:赵忠江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8-26
  字体:(     ) 关闭窗口
——评艾伟长篇新作《风和日丽》

  艾伟的长篇小说《风和日丽》(作家出版社2010年1月版),外表素整,平缓向前的历史之流实则暗藏汹涌,在充满张力的历史漩涡中展开叙事。

  中国当代的历史题材小说向来不乏家族叙事,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家”与“国”是不可分离的,以家族的变迁隐喻百年中国历史变迁,这种写法似乎已司空见惯。不过,艾伟的《风和日丽》选取了很独特的视角,他以尹将军的私生女杨小翼的一生为线索贯穿起全部的叙事,这位女性身份的特殊直接决定着艾伟洞察历史的独特角度,“私生女”的身份似乎意味着要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之外寻求一种个人化的表达,而“尹将军”的荣辱一生分明又浸透着沉甸甸的历史沧桑,双重身份的叠加意味着以个人化的方式参与、还原正史的冲动,特别是杨小翼倾心于历史研究,始终对权威历史的讲述和结论心存质疑,试图寻找我们曾经以某种目的遮蔽了的历史真相。而这,似乎说明作者的叙事初衷存匿着“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倾向,即所有的历史书写都是一种叙述,我们很难还原真正的历史。但是,读《风和日丽》,你很难感受得到作者蓄意嘲讽历史的味道,相反,艾伟对历史表达了无比的虔诚。正如艾伟曾说道:“我希望写出诗史的气息,希望这部以杨小翼为主角的个人史时刻联系共和国的大历史。”“诗史”体现了艺术架构和历史的双方面追求,对历史的虔诚使得《风和日丽》这部长篇小说充满着理性的光辉,这光辉的指向不仅仅是作者对于革命辩证法的热衷,更涵盖了对人性和历史真相的尊重。

  《风和日丽》另一特别之处在于这部小说蕴含着极为强大的思想力量,无论是对于“革命”、“阶级”,还是对“人性”与“信仰”间的纠葛,作家极富洞察力的真知灼见随处可见。作为读者,我惊叹于艾伟深刻的思想,但有些时候,又感到这阻隔了我原本顺畅的阅读,在跟随着故事和人物的命运奔跑的途中被迫停下来,将目光和思绪从他们的身上转移开来,投射于中国革命的理性思考之中,在透视历史的过程中,身边的风景霎时索然无味,关于命运与人性的幸福感或苦涩感也嘎然而止,难以接续。当然,艾伟比谁都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如他所说:“小说的结构应该像一棵树,自然生长。”在叙述的平衡和思想面前,艾伟做出了一定的割舍,这正如伟大的托尔斯泰在写作《战争与和平》中所遇到的问题一样,托翁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但实际上,这种特殊的处理方式也成就了《战争与和平》,所有人为作家深刻的哲思所臣服。我相信这也是艾伟所希望看到的,他希望他的作品可以使人的精神为之触动,可以同庸常的俗世拉开距离,重新审视所有我们已经熟视无睹的一切。这种追求虽然牺牲掉了一定的阅读流畅感,但毫无疑问却将《风和日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艾伟的《风和日丽》为2010年的长篇小说创作开了一个好头,我不敢用“伟大”,或者“经典”这样暧昧不清的字眼儿来形容它,但是我深知,在我的内心深处,已被它征服、陶醉。

    1. 从伦理本位迈向核心家庭本位
    2. 王淑芹:国家、社会、个人,中国梦的价值主体
    3. “历史理论”一词在中国语境中的使用及其意义
    4. 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成因、表现及其危害
    5. 宋月红:理论联系实际不应忽视历史
    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7. 历史的客观性何以可能—兼为唯物史观辩护
    8. 创新历史书写的试验文本——读《共和国期刊60年(1949~2009)》
    9. 《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
    10. 历史、统计和理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