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人物史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
发布时间: 2013-10-29    作者:费正清    来源:中信出版社 2013-08-01
  字体:(     ) 关闭窗口

  者:(美)费正清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8-1

  【内容摘要】

  在《费正清中国回忆录》里,费正清回顾了自己长达50年的中国情缘,讲述了他半个多世纪与中国有关的生活与工作,记录了他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敏锐观察和精辟分析。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将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娓娓道来。对读者而言,《费正清中国回忆录》将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是读懂中国历史的一本重要著作。正如余英时评价的:“作为史学家的费正清,费正清的学术事业——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在中美关系中所持的立场。三个方面,三条线索,贯穿了费正清的一生,也是费正清的主要业绩所在,主要思想观点所在。”费正清长期观察中国问题,并且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重要人物有交往。他的研究和观点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他既是历史的观察者,也是历史的亲历者。在这个社会的大转型阶段,费正清的经历和著作将是我们思考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重要途径。

  【目录】

  第一部分 负笈求学:在五个地方接受教育(1907—1931) 

  第1章 为何我将目光投向东方 

  第2章 了解中国 

  第二部分 我们首次发现中国(1932—1935) 

  第3章 来到北京 

  第4章 开始观察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第5章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眼中的中国 

  第6章 哈罗德•伊罗生与恐怖行动 

  第7章 蒋廷黻和现代化 

  第8章 成为专家,任教清华 

  第9章 我们的中国朋友 

  第10章 访问最早的通商口岸 

  第11章 首次离开中国 

  第三部分 学会当一名教授(1936—1940) 

  第12章 拿到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第13章 开始在哈佛执教 

  第14章 战争与政策问题 

  第四部分 华盛顿、重庆和上海(1941—1946) 

  第15章 来到华盛顿 

  第16章 战时前往中国 

  第17章 立足重庆 

  第18章 玛丽•梅乐斯和战略情报局 

  第19章 学术中心与美国利益 

  第20章 1943年——蒋介石开始失去人心 

  第21章 接触左翼 

  第22章 与华盛顿的战时新闻局一同工作 

  第23章 战后中国 

  第五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余(1946—1952) 

  第24章 中国政策和地区研究 

  第25章 与麦卡锡主义战斗 

  第六部分 开展中国问题领域研究(1953—1971) 

  第26章 创立研究中心 

  第27章 研究领域的组织工作 

  第28章 在世界各地参观与访问 

  第29章 越南和美国—东亚关系 

  第七部分 渡过难关(1972—1981) 

  第30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今与昔 

  第31章 与俄国人交往失败 

  第32章 作为中国友人的波折起伏 

  第33章 结 语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