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人物史
《余英时访谈录》
发布时间: 2012-12-17    作者:陈致    来源:中华书局 2012-03-01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  者:陈致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03

  【内容简介】精彩深入的访谈需要与受访人的精神世界直接面对,让受访人的思想轮廓显现、精神之光闪耀。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英时先生,洞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对谈有致,精彩纷呈。

  余英时先生身处海外,对中华文明、中国社会怀抱真诚的关切,访谈录中袒露对学术与人生的追求。他对思想史的梳理切中中华文化研究的肯綮,于变动中发现思想的联系,既洞察入微,又通达宏观。访谈真切地反映了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养成脉络,包括他对钱锺书、钱穆、陈垣、陈独秀等人的评价都涵括在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察中。

  《余英时访谈录》是由陈致应《明报月刊》《国学新视野》和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之约对余英时先生的采访整理而成,首次在大陆整体出版。本书以余先生的《我走过的路》为序、刘梦溪先生为余先生做的访谈《为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为附录,丰富读者对余英时先生的认识。

  【目录】

  我走过的路

  直入塔中,上寻相轮

  克鲁格奖

  政治、党争与宋明理学

  清代考据学:内在理路与外部历史条件

  最后一位风雅之士:钱锺书先生

  以通驭专,由博返约:钱宾四先生

  国学与现代学术

  学问与性情,考据与义理

  “直入塔中”与“史无定法”

  “哲学的突破”与巫的传统

  “内向超越”

  胡适的学位与自由之精神

  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

  人文边缘化与社会担当

  西方汉学与中国学

  宗教、哲学、国学与东西方知识系统

  儒家思想的宗教性与东西方学术分类

  国学、“国学者”与《国学季刊》

  哲学与思想:东西方知识系统

  哲学与抽象的问题

  文化热与政治运动

  知识人:专业与业余

  治学门径与东西方学术

  哈佛读书经验

  早岁启蒙与文史基础

  先立其大,则小者不能夺

  洪煨莲(业)与杨联陞

  俞平伯与钱锺书

  学术与爱国主义

  取法乎上

  西方汉学与疑古问题

  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刘梦溪访谈)

  关于钱穆与新儒家

  学术不允许有特权

  学术纪律不能违反

  “天人合一”的局限

  怎样看“文化中国”的“三个意义世界”

  学术立足和知识分子的文化承担

  “经世致用”的负面影响

  中国学术的道德传统和知性传统

  中国传统社会的“公领域”和“私领域”

  中国历史上的商人地位和商人精神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清朝

  东西方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异同

  最要不得的是影射史学

  文化的问题在社会

  社会的问题在民间

  后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