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人物史
《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
发布时间: 2012-07-10    作者: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07-10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 者:程中原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遵义会议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在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所起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张闻天与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的关系,既突出了张闻天所担负的领导责任,也讲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起的关键作用;既写出了张闻天个人的思想转变,也写出了毛泽东对其转变的推动;既突出写了两人紧密合作并最终结束了中国革命最为危急的状态,也写出了毛泽东、张闻天两人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及工作上的分歧。 书中在回答“张闻天是怎样当上总书记的”、“张闻天这一任总书记当得怎么样”、“张闻天是怎样离开总书记岗位的” 这三大问题时,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毛洛关系这条线索,不仅客观地分析了历史状况,梳理了思想发展脉络,也把这种关系的发展写得有声有色、疾徐有致、层次分明。书中还客观记述了张闻天与博古的关系、与其他历史人物的是非关系,以及一些党史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

  【作者简介】

  程中原,男,1938年5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52年至1955 年。在无锡市当小学教员。1955年至1959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59年至1976 年在涟水师范、淮安师范等校任教,先后任教导处副主任、函授进修部主任。1977年至 1 983年在淮阴师范专科学校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任校党委委员、教务科长、学报主编。1983年评为副教授。为江苏省六届人大代表。1 983年至1 991年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任《江海学刊》副主编、主编。1986年评为研究员。1990年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 年起调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任第三研究室主任。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 996年至2006年任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学术顾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重点教材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题组首席专家。著有《张闻天传》、《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说不尽的张闻天》、《邓小平在1975年》、《历史转折论》、《转折年代》、《历史转折三部曲:前奏·决战·新路》、《难忘这八年(1975—1982)》、《毛洛合作与长征胜利》、《中国的成功之路》等。参与编辑出版张闻天著作、胡乔木著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作多种。

  【目录】 

    引言

  上篇 历史选择了张闻天 
   一 同毛泽东王稼祥一起踏上长征路/1
  毛洛王组成中央队三人团/1
  “博洛矛盾”加深/2
  “毛洛合作”发展/6
  张闻天发表动员长征的“战略社论”/10
  二 长征路上的争论/14
  毛洛王征途上的交流/14
  过了老山界以后/15
  通道“转兵”/16
  黎平决策/17
  洛王橘林谈话/18
  三 遵义会议19
  袭占遵义 /19
  遵义会议的准备和召开 /19
  博古作报告 /21
  张闻天作反报告 /21
  毛泽东的发言和会议的进展/22
  遵义会议的胜利 /24

  中篇挑起历史的重担
  四 西会议 /26
  2月5日:博洛交接 /26
  2月5日:决定中央苏区的战略方针和组织问题/27
  2月7日:作出“回兵黔北”决策/28
  2月8日:通过《遵义会议决议》/29
  2月9日:决定中央红军“缩编”/33
  2月9日:决定红二、六军团的战略方针和组织问题/33
  2月10日:传达遵义会议精神/34
  加强对白区工作的领导,恢复与共产国际的联系/36
  五 张闻天支持确立毛泽东军事领导地位/39
  毛泽东重返军事领导岗位/39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40
  张闻天请毛泽东担任前敌总指挥/40
  关于“打鼓新场战斗”的争论/41
  张闻天赞成毛泽东参加新的军事“三人团”/42
  四渡赤水,跳出敌人包围圈/43
  走路与打仗的分歧/43
  会理会议克服离心倾向/44
  六 从会合到分离/47
  强渡大渡河前后/47
  懋功会师/48
  两河口会议/50
  两河口会议之后/52
  沙窝会议前后/53
  毛儿盖会议前后/57
  对张国焘的等待与争取/59
  危急关头/60
  脱离险区/61
  俄界会议62
  七 到陕北落脚/64
  到达哈达铺/64
  张闻天写读报笔记/65
  毛泽东赋长征诗/66
  翻越六盘山,向陕北苏区挺进/66
  进驻吴起镇/68
  下寺湾决策/70
  兵分两路/71
  八 拉开从内战到抗战的序幕/74
  提出新策略/74
  “国际代表”到达瓦窑堡/76
  张闻天毛泽东的配合合作/77
  统一战线策略的新内容/78
  改变对富农的策略/80
  九 主持瓦窑堡会议/82
  瓦窑堡会议的召开/82
  通过张闻天起草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83
  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84
  瓦窑堡会议的传达贯彻/85
  十 打开新局面/87
  东征山西/87
  回师宣言与西征决策/91
  接待美国记者斯诺/93
  开展白区工作/95
  联合东北军和西北军/99
  十一 实现三大主力会师/106
  中央对张国焘的团结争取和朱德等同张国焘的斗争/106
  张国焘另立“中央”/107
  与张国焘反党分裂活动的斗争/108
  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111
  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甘孜会师/115
  二、四方面军的北上与一方面军的策应/117
  制止张国焘的再度动摇/121
  三大主力大会师/125
  十二 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131
  国共两党直接联系的恢复/131
  晋西会议调整对蒋策略/133
  “五五通电”以后的曲折/136
  应对“两广事变”/137
  确定“逼蒋抗日”方针/138
  提出“民主共和国”口号/144
  十三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46
  西安事变前的形势/146
  张、杨发动西安事变/146
  张闻天主持讨论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147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决策的逐步形成/148
  确定和平调停的策略方针/149
  提出六项条件,确定“放蒋”方针/150
  “放蒋”后的形势与中共中央的方针/151
  内战危机迫在眉睫/152
  总书记亲赴西安/152
  “二二事件”以后/154
  十四 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155
  迎接全国抗战新阶段的到来/155
  参与领导同国民党、蒋介石的谈判/161
  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168
  十五 洛川会议前后/169
  主持洛川会议前的政治会议/169
  主持洛川会议/172
  主持洛川会议后的统一战线座谈会/174

  积极贯彻洛川会议的路线方针/175
  十六 主管宣传和干部教育/179
  概况/179
  创办延安马列学院/179
  编著革命史教材和编译出版马列著作/190
  论青年修养和党的建设/195
  宣传鼓动提纲和文化工作政策/200
  十七 从十二月会议到六届六中全会/206
  反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206
  开展对张国焘错误的斗争/212
  在六届六中全会上/214
  
   下篇完成历史使命以后
  十八 六届六中全会后党内职责的变动/221
  主动移交总书记的工作/221
  负责局部,关注全局/222
  十九 整风前后/226
  整风运动的发动/226
  提出“还账”与“补课”/229
  陕北、晋西北调查/231
  出发归来/240
  二十 总结历史经验/244
  研究党史,写《反省笔记》/244
  参与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45
  二十一 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249
  后记/253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