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国庆三十周年讲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以后,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邓小平在闭幕会上讲话,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了论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4]胡乔木按照邓小平在12月中央工作会议讲话的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又进一步作了阐发。
在为国务院总理起草的向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1981年11月30日、12月1日)中,胡乔木把精神文明建设分成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大部分。报告说:“精神文明的范围很广,它的主要内容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是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多方面的工作,通过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我们的社会成员成员愈来愈广泛地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风尚和劳动态度,树立高尚的思想情操、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树立自觉的守法精神和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持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祖国,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1982年4月3日,邓小平对起草十二大报告发表意见,把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战略的高度,指出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项政治保证之一。[15]在邓小平启发下,胡乔木在4、5月间主持起草中共十二大报告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又有提高和发展。胡乔木明确提出两个观点: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胡乔木还从理论上指出:社会主义运动,从来不只是一个经济运动;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绝不限于经济关系、物质关系,它还有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16]十二大报告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新观点和胡乔木的新认识新发展。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国庆三十周年讲话》就已指出:“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在起草《历史决议》的过程中,胡乔木竭力主张要在总结三十多年经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对“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作出概括。邓小平采纳了胡乔木的意见。这一条正确道路的基本内容写入了历史决议。其要点是:一、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努力做到各经济部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四、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既要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一定要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五、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六、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七、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继续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八、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把人民解放军逐步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九、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十、加强执政党的党风建设,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历史决议》虽然还没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命名这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但这里所说的十个要点,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第一次系统概括。
1989年10月30日,胡乔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记者多琳达·埃利奥特采访,谈到他同邓小平的关系,胡乔木说:“我是邓小平的改革政策的忠诚拥护者。在某种意义上我是他的亲密助手。”从以上所述1977至1982年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至十二大期间)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胡乔木所做的工作、所作的贡献,可以得到证实。
胡乔木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事业融合在一起。认真研究他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作为与功绩,有助于从一个侧面认识和总结中国走过的道路及其取得成功的经验。
[1]《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2]邓小平:《一心一意搞建设》(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陪同金日成去四川访问途中的谈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4]据吉伟青:《<教育战线的一场大论战>发表的前前后后》,《党的文献》2002年第1期。
[5]邓小平在1977年以下各次谈话中都谈到按劳分配问题:8月1日接见方毅、刘西尧时的谈话;8月8日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结束时的谈话;9月6日接见美联社董事会代表团时的谈话;10月31日听取空军、装甲兵汇报时的指示;11月3日会见美籍教授王浩时的谈话。这些谈话《邓小平年谱》均有记载。
[6]邓小平看了胡乔木等起草的文稿后,于1978年3月28日和4月3日两次找胡乔木等谈话。提出修改意见。3月28日谈话内容已收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4月3日谈话内容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302-303页。
[7]1977年7月22日李先念在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的讲话,引自1978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8]《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933页。
[9] 转引自马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奠基人》,《我所知道的胡乔木》,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页。
[10]胡乔木这次讲话的全文登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报》第54期(1978年10月4日)。
[1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77年9月12日)第三部分。
[12] 转引自《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13] 引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8页。
[14] 邓小平的这篇讲话以《贯彻贯彻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为题收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
[1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809-811页。
[16]转引自胡乔木一位秘书在文稿中引用的十二大起草小组整理的谈话记录。
※ 本篇是作者2005年10月2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演稿。稍加删改后发表于《党的文献》2006年第4期。由该刊编者改题为《1977-1982:胡乔木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贡献》。收入本书用原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