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人物史
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的得力助手--1977-1982:胡乔木与邓小平
发布时间: 2009-09-09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09-09
  字体:(     ) 关闭窗口

  (五) 主持修改《关于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的决定(草案)》

  这个决定草案提出必须首先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决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加强自主权。二、允许包工到作业组,联产计酬。三、提高投资,减轻负担。四、提高粮食和农产品收购价格。五、降低农用工业品价格。六、提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国家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这个决定草案的讨论和试行,使中国农村改革迈开了大步。

  (六)协助邓小平起草《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指导政治体制改革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这篇重要讲话,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讲话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存在不少的弊端,主要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篇讲话是政治体制改革决策基本形成和开始起步的标志。胡乔木对这篇讲话稿作了修改。他找了好多部门谈话,对讲话内容作了补充、解释,特别是对邓小平提出的领导制度改革在经济、政治、组织三方面应达到什么要求,作了很好的阐述和发挥。

  (七) 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8年9月13日,胡乔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讲话。讲话中,对正在进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阐述。指出,对于新时期面临的许多新任务就要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做出科学的说明,提出理论的根据。历史既然要前进,理论就要有发展,就要不断用一些新的原理、结论代替一些旧的为实践所证明为不适当或变得不适当的原理、结论。胡乔木明确表示:《光明日报》那篇特约评论员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完全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人民日报》转载这篇文章是完全正确的。[10]在胡乔木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站到了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前列,是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受到邓小平信用的一支重要力量。

  1978年的思想解放运动,迎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转折。从以上叙述可见,在思想解放大潮中,胡乔木在某些重要方面起到了别人无法取代的作用。

  (八) 协助邓小平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年12月13日下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的“主题报告”,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1]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这篇讲话,胡乔木则是协助起草这篇讲话的主要负责人,发挥了理论家、辞章家应有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这篇讲话的起草随着形势的变化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978年11月8日,胡乔木按邓小平亲自确定的主题――实行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写出了初稿。初稿的主要内容是结合当前实际论述重点转移的战略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应该怎样实行这个转变”,提出四个要点:一,要把解放思想放在第一位。要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提倡和实行从实际出发,重新学习和讨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理论和实践结合,这样一些根本观点,恢复和发扬毛主席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二,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清理冤案错案,实行有错必纠;要正确解决知识分子问题,要使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纠。三是改革一系列不适应发展生产力需要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四,还是要处理好阶级斗争的问题。

  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提出的“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做出决定,解决了“天安门事件”和所谓“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等重大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看到,原来准备着重讲的重点转移问题不需要特别加以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问题原来的讲法显得不够,同时,在历史转折关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突现出来,需要党的领导人抓住时机,及时提出,进行分析,作出回答,指明前进方向。邓小平决定,他的讲话稿要重起炉灶。

  12月7日,经几次修改后的稿子送到胡乔木手里。8日凌晨两点,胡乔木用两个多小时对稿子作了不少重要的补充、修改。邓小平看了经胡乔木仔细修改过的稿子,比较满意。9日又约胡乔木等人面谈。11日邓小平看了修改稿后又找谈话。胡乔木主持研究了对讲话稿的修改。当天,邓小平的讲话稿基本完成。

  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预定在12月13日下午举行。在闭幕会上,邓小平在叶剑英、华国锋之前讲话。12月13日午饭后,胡乔木关起房门,对邓小平的讲话稿进行最后的修改加工,直到下午两点钟才脱手。立即让秘书直送邓小平家里。邓小平审阅改定后,在下午4点钟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讲话。

  在最后一稿上,邓小平、胡乔木又作了不少修改。最为重要的一处是:在“今天,我主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团结一致向前看”这句点题的话中间,加上了邓小平一再特别突出强调的“实事求是”四个字,从而形成表述完整的、邓小平理论的第一个最著名的论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另一个突出之点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了较高较严的要求。

  从胡乔木协助邓小平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过程这个侧面,可以看到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思路的发展,也可以看到胡乔木如何紧跟邓小平为写好这篇“主题报告”而殚精竭虑,反复推敲。在1978年9、10月间,邓小平审时度势,抓住机遇,首先果断地提出结束清查工作,实行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胡乔木于11月起草的讲话初稿正是体现邓小平当时思想的产物。到了12月初,中央工作会议上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取得的巨大进展迎来了伟大历史转折的关头,邓小平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民主法制,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让一部分人先好起来等思想突出地提到了全党的面前,产生了他的12月2日提纲和谈话。此后,经过对当时国内外形势和党内状况的进一步观察和思考,邓小平更加明确了实现历史转折的路径,确定了前进的策略。12月5日他对讲话稿的构思、设计,使讲话的重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切实,锋芒更加犀利。经过此后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十分紧密的、完整的历史主题。

  邓小平在1978年9、10月间至12月上、中旬起草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轨迹,充分展现了这位20世纪中国伟人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新阶段新理论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而作为中国共产党卓越的理论家的胡乔木,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紧跟上历史的步伐,积极自觉地充当助手,竭忠尽智,呕心沥血,出色地完成了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的起草任务。他对讲话稿的修改,思维严密,文辞考究,忠实于邓小平的思想理论而又有引申发挥,使得邓小平的思想理论的表述臻于完美,又与邓小平的风格相谐调、相适称。邓小平称胡乔木为“党内第一枝笔”,这篇讲话稿的修改也是一个明证。      

二 协助邓小平提出并贯彻实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