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经济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动员史(1949-1978)
发布时间: 2016-04-08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16-04-08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  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发经济动员史编写组 著作  

  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1 

  【内容简介】  

  国民经济动员,是国家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军事危机,运用国民经济资源以保持和增强国家防卫能力的活动,涉及工业、农业、商业、贸易、财政、金融、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医疗和物资储备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国民经济动员是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拥有现代化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对于和平时期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增加国家的战略威慑能力,危机时期迅速提高国家遏止和消除战争或其他军事危机的能力,建立战时经济秩序,满足武装力量作战、维护社会稳定和消除战争灾害对国民经济的需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的近30年(1949年至1978年)中,党和国家为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着眼打赢现代化大规模全面战争,在不断加强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战备的同时,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和加强国民经济动员的现代化建设,并在国家遇到战争和军事威胁时,适时地启动国民经济动员程序,使国民经济释放出巨大的国防能量,从而一次又一次地打赢了战争,赢得了和平,赢得了发展。国民经济动员也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战争动员时期 

  第一节 支援战略追击作战 

  一、把战争需要放在财政支出首位 

  (一)对军费开支实行统一管理 

  (二)财政收入的50%用于战争 

  (三)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四)“这是胜利的负担” 

  二、转向政府主导的军工动员 

  (一)政府军工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缴获和生产并举的装备保障 

  三、迅速统一的交通运输动员 

  (一)铁路交通运输动员 

  (二)公路交通运输动员 

  (三)水上交通运输动员 

  四、统分结合筹措军需给养 

  (一)老解放区动员支前 

  (二)新解放区征粮借粮 

  五、“解放台湾”动员准备 

  (一)动员需求的变化 

  (二)民用船舶的征用和改装 

  (三)华东支前公路建设 

  第二节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 

  一、战前阶段的动员 

  (一)初建局部动员组织体制 

  (二)战前动员保障的目标任务 

  (三)战前的交通运输动员 

  (四)武器装备的紧急生产 

  (五)军需物资的筹措供应 

  (六)首批医疗卫生力量动员 

  二、运动战阶段的动员 

  (一)动员组织指挥体制的完善 

  (二)动员面临的新情况和新任务 

  (三)财政中心转向抗关援朝 

  (四)军工企业转入战时生产 

  (五)沿海企业和物资的疏散 

  (六)物资动员规模的扩大 

  (七)医疗卫生力量的紧急派遣 

  (八)艰难开展的交通运输动员 

  (九)支援空军抢修机场 

  (十)冻结、没收美国在华资产 

  三、阵地战阶段的动员 

  (一)动员需求出现高峰 

  (二)年度军费最高48.5% 

  (三)军工动员的作用日益提高 

  (四)物资保障形势日趋好转 

  (五)医疗卫生动员成效明显 

  (六)交通运输动员发挥枢纽作用 

  (七)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 

  第二章 动员现代化奠基时期 

  第三章 贯彻“积极防御,北顶南放”军事战略方针时期 

  第四章 立足“早打,大打”的大规模战备动员时期 

  后记 

  1. 41nJwb73exL._SX352_BO1,204,203,200_.jpg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