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经济史
《对外开放的历史启示和中国道路》
发布时间: 2012-07-09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07-09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    者:孟志军 著   

  出 版 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01

  【内容简介】

  对外开放关乎国运兴衰。作为一个国家系统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和必然选择。中国自古就有对外往来,唐宋元盛极一时。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又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道路的选择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外开放的历史启示和中国道路》基于此回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总结了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和历史启示,分析归纳了对外开放的中国经验,从哲学角度进行了深度思考,认清了现实挑战和国际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和中国道路选择,并最后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本书从“历史启示”和“中国道路”两大起源点和落脚点出发,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对外开放纵横时空的宏美画卷。

  【作者简介】

  孟志军,男,1968年10月生,汉族,河北晋州人,中共党员。1991年大学毕业留校工作,曾任中央财经大学讲师、校团委书记、分部主任等职。2001年10月调任北京市崇文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后任崇文门外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人大街工委主任,筹建崇文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并任第一任党组书记、主任,主持的课题荣获国家银奖。2007年底任崇文区商务局局长、商务委主任,并负责筹建前门大街管委会。现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东城区支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东城区商会会长,区政协委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动态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点

  一、先秦对外开放的自发探索:民间性、不经常性

  二、汉代对外开放的萌芽发展:官方性、经常性、陆道为主

  三、隋唐对外开放的推广兴盛:先陆后海,市舶制产生

  四、宋代对外开放的长足进步:海上贸易高度发达

  五、元朝对外开放的陆海四达: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家

  六、明代对外开放的由盛而衰:实施民间海禁,推行朝贡贸易

  七、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对外开放的停滞多变:闭关锁国循环往复,对外开放陷人被动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和历史启示

  第三章 对我开放的“中国经验”和哲学思考

  第四章 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国际环境

  第五章 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与中国道路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