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思想史
论儒家政治伦理妨碍现代民主法制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5-28    作者:张绪山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5-28
  字体:(     ) 关闭窗口

——读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有感

    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无疑居于核心位置。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演变中,儒家思想浸润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在道德修养、人生信仰、政治伦理三个层次上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尤其是儒学复兴热中,从不同层面认识儒家思想,对于文化传统的扬弃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学说与世界上的各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一样,都包含很多劝人为善的道德训诫。儒家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与基督教提倡的“博爱”,佛教提倡的“普度众生”,可谓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同样,儒家所主张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个人气节观;以及“未知生,焉知死”、“不语乱力怪神”现世主义态度下的“志于道”,“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好学精神,在道德修养,人生信仰两个层面上为人类提供了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资源。

  但作为与农本社会相适应的政治伦理,它与现代民主法制理论的尖锐冲突是非常明显的。按照儒家政治伦理传统,“有德者宜高位”,“有德者王”,执国家权柄之人都是“奉天承运”、“天命所归”的有德之人;这样的人就是“真命天子”,而“真命天子”对“天”负责,秉承上天意志,为民立极,化育苍生,具有“大公无私”的至上品德,其榜样是传说中具有至上美德的尧舜。这是一种以应然性为前提的“一相情愿”的主观设计,其缺陷是十分明显的,它忽视了一个必须面对的实际:人类无论具有多高的理性,在本质上都不能完全脱离与“禽兽”无异的兽性。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与人性程度之间的差异。”(《反杜林论》)恩格斯所说的“兽性”是指人的自然状态下的“本性”,其表现即与“禽兽”无异的原始的本能“欲望”,大致说来,这样的本能欲望主要表现为:生存欲、性欲、支配欲(权力欲和贪物欲)。其他各种欲望皆本自这几种原始欲望。

  在人与人结成的社会中,这些与“禽兽”无异的欲望无时不在。然而,动物与人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欲望满足即可停止,如食肉动物的捕猎只是以饱食为限,不会滥杀无辜;而人类则不然,欲望的膨胀与权力的增长成正比:普通民众虽有欲望,但欲望受到的限制最多,故其欲望释放的可能性最小,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也最小;在专制制度下,权力越大,欲望所受限制越少,故释放的空间越大,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亦越大。官场之人之所以“欲望横流”、“欲壑难填”,其原因在于权力为掌权者提供了不断扩张欲望的空间。

  儒家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主张“性善说”,相信为政者自然地具有清廉美德的倾向,所以对于统治者,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即皇帝的要求,便是以圣贤为榜样,在内省修炼上做功夫。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从未出现“皇帝犯法与民同罪”的观念,绝非偶然。法家虽主张“性恶论”,但也同儒家一样尊崇“神圣皇权”的信念,将“天子”排除在“性恶”之外,同样没有“皇帝犯法与民同罪”的观念,故其所谓“法制”,乃是“受命于天”的皇权以严刑峻法辖制“性恶”的民众,结果是手段更为暴烈、残酷。因此,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的政治伦理,落实到制度的设计上,暴露出的致命弱点是:从来没有预防皇帝腐败的制度建构。而历史的事实是,作为最高权力的控制者,皇帝本身的欲望的释放是绝对的,皇帝的腐败也是绝对的;随皇帝腐败而来的整个官僚制度的混乱或腐败也必然是绝对的。因此,儒家思想家“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理想一旦付诸政治实践,大多面临碰壁的窘境。 

    1. 儒家思想与现代经济成长
    2. 儒家思想与生态文明——第五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3. 探讨西方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平等对话——访杜维明教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