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成长壮大,时代主题逐步发生了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根本转变。但是,一段时期内由于沿用“战争与革命”的思维认识当今世界,使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对发达国家的矛盾和态势等,进行了正确的分析,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由此,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的历史使命;并且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对外开放之路。
历史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既受“世界历史”支配,也受“国别史”制约。把全世界不同民族的演进纳入一个统一的发展轨道,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观点。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是多线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他晚年的观点是明显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在这样的历史观视野内,中国社会发展必然呈现出迥异于西方的“独特的特征”。但是,马克思只是梳理了西方社会的发展线索——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并没有研究中国的历史轨迹。1840年以来,中国尽管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但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历史自身的惯性如此巨大、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淀如此深厚,仍然影响着今天中国的发展。同时,受十月革命和国际环境的影响,革命道路以及通过这条道路确立的社会制度,又必然是社会主义方向。正是这两种力量把中国推向了一个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06 版,第293 页)
劳动价值论。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劳动是“人”的活动,劳动是一切价值创造的源泉。社会主义既然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劳动价值论也必然随之从“彻底革命的意识”转变为“关于生产的科学”,并从中推衍出“共同富裕”的目标。正是基于这一根本变化,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就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如果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那么这段论述则可以看作是“劳动价值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具体运用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创新,也是建立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和谐的追求。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尤其是“贵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精神之一,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源泉。在当代中国,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统一的观念。“统一”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基本追求,是国家的最高价值。孔子修《春秋》,把“一统”当作首要的大事,认为这是天地常道,古今通义。秦统一中国后,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如人心。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巨著《史记》建立了历史的统一观和正统观。在西方列强大举入侵、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近代中国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呼声。今天,国家统一仍然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最高价值。爱国主义。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邓小平曾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的民族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也经历过各种深重的苦难,并进行过坚忍不拔的斗争。现在,我们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在当代中国,一心一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
三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创新突出表现为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革命理论到建设理论的根本转变。中国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但是,不论中国发展道路还是现实社会形态,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在批判资本主义基础上发现的社会主义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阶级消灭、国家自行消亡的“自由人联合体”。而当代中国,虽然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但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社会差别仍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还要以“国家”的形式存在,还要建设国家政权,发展市场经济,巩固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创新的意义,恰恰体现在概括和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填补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建设理论,尤其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空白。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创新实现了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念的转换。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平均主义、阶级斗争、计划经济构成了人们社会主义观念的基本要素。平均主义来自于传统农业社会,阶级斗争起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计划经济则是苏联模式的产物。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了转换,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加速,相应的观念也必然要更新,否则将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中国共产党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炼出改革、发展、文明、和谐、富裕、法治等崭新的概念,从而大大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使其在当代中国成为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推进自身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成为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本线索,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科学理论。
(执笔:刘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