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怎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应该怎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有些人往往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割裂开来,或者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彼时彼地情况提出的某些论断,教条式地照抄照搬到此时此地,或者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迷失方向,忘记了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作分析情况和问题、指导自己行动的指南。这样相反的两极还是相通的,有些人在教条式地照抄照搬失灵之后,就跳到另一端去鼓吹“马克思主义失灵论”或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至抛弃马克思主义。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戈尔巴乔夫,他在从1985年开始搞的“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改革方案,因为继续苏联模式的错误使农轻重比例失调更加严重等原因而遭到失败后,使其改革由“完善社会主义”转到民主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去“更新社会主义”,结果导致苏联解体。
针对这些错误倾向,邓小平先是否定了倒退和停滞,强调要解放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创新。他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前或100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所以我们反复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9页。]接着,他又着力回答怎样在变化了的条件下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6页。];而在1989年会见戈尔巴乔夫时,他又强调“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5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因而“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292页。]
这样,邓小平就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统一到了同一个过程之中:
一是“根据现在的情况”,就是说要立足于现在的实际,而不是立足于过去,因而也就不能指望到马列的本本里去找到他们去世之后几十年、上百年所产生问题的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立足于现在的实际,根据现在的情况,自己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这就从根子上破除了躺在老祖宗身上的懒汉式教条主义。
二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也就是“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说,在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时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作为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从而就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也体现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观;但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研究新情况、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说出了马克思主义老祖宗没有说过而又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发展趋势的新话来。
三是“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正是在“人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人们“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
所以,这是一个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融为一体的过程,一个以继承为依托、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寓继承于发展之中的过程。邓小平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统一起来、融为一体,这就为防止把两者割裂开来的做法和倾向,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指明了方向。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始终坚持和不断向前推进上述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统一起来的传统。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又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胜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所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283页。 ]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2页。]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又指出:“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体系同其个别论断明确区别开来,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在新的变化了的条件下,要立足于现在的实际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统一起来等等,这一系列观点,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确立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思想前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是我们党沿着这条思想路线,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断提出的。所以,胡锦涛总书记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概括为我们党30年来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的第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推动着我们从思想路线、思想前提的高度去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增强我们坚持这个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徐崇温/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