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看待历史错误
师小玲:各地党史部门撰写党史二卷时,许多同志觉得这29年的历史难写,主要是对这段时期党所犯的错误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上,很难把握,想听听您的看法。
张启华:这一时期,我们党在工作上、指导思想上,犯过错误,有些是严重错误。这就是邓小平说的,我们搞了20年“左”,指的是1957年以后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所以写二卷回避不了犯错误问题。错误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要实事求是地写透。所谓写透,就是不仅要弄清错误内容,而且要分析犯错原因,总结教训,避免重演,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原因,分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毛泽东讲过的,分析历史上的错误,最重要的是对当时环境进行分析,既要弄清楚错误内容,也要弄清楚犯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社会根源、历史根源,是一种客观原因,思想根源,是主观原因。许多同志觉得这段历史因为错误多所以难写,但如果把思路理清,应该不至于太困难?
师小玲: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充满了荆棘。您曾经把这29年历史中党所犯的错误归纳为三条:经济建设急于求成、所有制结构急于求纯、阶级斗争扩大化。您认为造成我党犯这些错误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哪些教训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张启华:这段时期出现正确与错误、成功与挫折错综交织的复杂情况,其实正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正确与失误交替发生情况的反映,是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刚踏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艰难探索的写照。我们党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子一定会摔跤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总不会说自己小时候摔跤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虽然这些错误并非都不可避免,但即使犯了本可避免的错误,也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尽管我们用今天的眼光看,有些错误很离奇,但那也是我们自己的历史的一部分,有它发生的主、客观原因。
从客观方面讲,我认为是时代、环境等因素,造成了思想理论及实践的失误。第一,实践经验不足。当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历史还非常短,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才刚刚开始,全党在理论、实践上的准备尚不充分,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的认识更是不够,其中包括对我国社会所处阶段的认识。在阶段问题上,毛泽东有过正确判断,提出过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还把这称作“新经济政策”,认为这可以实行相当长一个时期,怀疑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这一认识未深入展开也未付诸实践,导致了对所处阶段的错误判断。超越阶段,成为许多错误发生的根源。而超越阶段本身的根源,归根到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够清楚。
第二,国际环境的影响。毛泽东从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滑向“以阶级斗争为纲”,除了主观认识上的失误外,与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不无关系。例如1956年10月匈牙利反革命暴乱发生后,他曾说,匈牙利有那么多反革命分子,这下暴露出来了,这下教育了我们中国同志。他从苏共“二十大”、国际反苏反共浪潮、匈牙利事件等总结说:不依靠群众进行阶级斗争,不分清敌我,这很危险。东欧一些国家的基本问题是阶级斗争没搞好,那么多反革命分子没肃清,现在自食其果,火烧到自己头上来了。当时的国际环境,对他过于严重地估计了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并作了不恰当的处理,确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制度方面的原因。一些制度不健全,这也是一种时代、环境的客观因素。我国封建历史很长,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没有完全肃清,加上种种其他原因,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也为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的滋长提供了一定条件。这也是许多失误发生且不能及时纠正的重要原因。
从主观方面讲,主要是思想理论的失误,对实践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这方面的错误,主要是以不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是犯了教条主义错误,不能与时俱进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而产生的失误。比如,对“社会主义消灭商品”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的消除。他们是否说错了?不是。这里的关键是,他们说的社会主义消除商品生产,是以建立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全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为前提的。既然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必须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相联系,而当今没有任何国家实现了这一条,当然就都不能消除商品经济。所以,我们长期以来只注意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结论而忽略了他们所说的前提,可以说是一种教条化的理解。与此相关,现在有人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显然是不对的。恰恰相反,合乎逻辑的结论是:在没有实现建立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全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国家里,全都存在商品生产,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上述论点的正确。所以,不是马克思、恩格斯错了,而是我们以前对他们的观点理解错了。
从以上对失误的主、客观原因分析可以说明,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所犯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认识得很清楚,这里面有实践不足因而经验不够的原因,也有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理解的教训,还有我们的指导思想没有与时俱进的就训。有了这些教训,才有了今天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逐渐走向成熟,走上了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这条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第二部分“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共总结出六条主要经验,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条经验,确实是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们党的艰难探索历程中总结出来的极其宝贵的经验,这条经验的总结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