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陈吉元、陈家骥、杨勋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②]林蕴辉、顾训中:《人民公社狂想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安贞焕:《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③]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④]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⑤]贾艳敏:《大跃进时期乡村政治的典型——河南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⑥]康健:《辉煌的幻灭——人民公社警示录》,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⑦]罗平汉:《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⑧]罗平汉:《“大锅饭”——公共食堂始末》,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⑨]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⑩]李端详:《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12]王玉贵:《人民公社研究》,苏州大学2000年。
[13]刘庆乐:《结构与变迁: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南京大学2006年。
[14]苗月霞《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社会资本分析——人民公社与“乡政村治”体制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2006年。
[15]厉娜:《虚幻的崛起——毛泽东推荐的农业先进典型李村述论》,中国人民大学 2006年。
[16] Hinton, William. Shenfan: the Continuing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3. Anita Chan, Richard Madsen, and Jonathan Unger. Chen Village Under Mao and De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17]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18]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19]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81)》,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黄道霞、余展等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20]在《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上刊载的良篇佳作已经结集出版。见《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编辑室编《当代中国典型农业合作社史选编》上、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21]《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22]侯永禄:《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23]详见游国立、苏莉莉:《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研究综述》,《北京党史》2006年第3期;李春峰:《近年来‘大跃进’时期公共食堂研究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第2期。
[24]扬大利:《大跃进与当代中国》,《二十一世纪》1998年8月号,第48期。
[25]李若健:《权力与人性:大跃进时期公共食堂研究》,《开放时代》2004年第1期。
[26]辛逸:《简论大公社的分配制度》,《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3期。
[27]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 年第3 期。
[28]岳谦后、贺蒲燕:《山西省稷山县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述评(1949-1984年)——以太阳村(公社)为重点考查对象》,《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5期。
[29]陈剑波:《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对排他性受到严格限制的产权体系所进行的制度分析》,《经济研究》1994年第7期。
[30]吴玲、王晓为、梁学庆:《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绩效》,《中国农学通报》2006第11期。
[31]辛逸:《农村人民公社所有制述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2]谢淑娟:《论人民公社体制下的村庄经济——以解读〈通知〉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3]详见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31页。
[34]详见老田:《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转移”与“杜润生-林毅夫假设”》,《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7-74页。
[35]张江华:《工分制下的劳动激励与集体行动的效率》,《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